高粱@泊里红席传承两千多年“生力军”加入编席行列

来源: 半岛客户端责编:光影 2022-01-07 09:57:44
睡火炕铺炕席是北方地区自古就有的习惯,胶东半岛农村也有赶年集买一领红席铺在炕上喜庆过大年的风俗,而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镇的红席便是出产这种高粱秸编织而成的红炕席的主要地区。泊里红席以其光滑、舒适、耐用特地深受人们青睐,红席红白相间、精美细密的图案纹理更是在实用的基础上饱含了传统图式之美。泊里红席的制作传承历经两千多年,至今虽然受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影响从业人员大幅减少,但是执着的泊里人已经开始意识到传承的重要,年轻的“生力军”也开始加入到了编席行列。
高粱@泊里红席传承两千多年“生力军”加入编席行列
文章插图
(来源:半岛客户端)
46岁肖胜周猫进了地屋子
1月6日农历腊月初四,百年历史的泊里大集迎来腊月里的第一个集,赶集的人比往常更多了一些,来自诸城的周升松带着父亲一同来到大集,他是专程来取订制的红席的。“老人住在农村,家里支着炕,一直铺着红席,前几年都是在靠近五莲县的理务关大集买席,现在理务关大集上已经没有卖红席的了,好不容易打听到泊里大集上有,前些日子来订的,今天来取,整个大集上今天就我这一领红席。”周升松介绍说,抱着红席的周升松在大集格外引人注目,不是有人上前询问观看。“450一平方,这一领应该是2000元,人家给便宜了100,1900元拿下的。”周升松和周边的人介绍着。据了解,十几年以前胶东地区的农村大集上,到了赶年集的时候,基本上都有泊里红席出售,近几年随着机器编制的竹席、塑料席等席子的冲击,泊里红席因产量小,价格高市场逐渐萎缩,想买红席也就只能来泊里了。
距离大集不远的张家庄村有四家编红席的,肖胜周是从事编席人中最年轻的了,今年46岁的他平时在公司上班,一有空就钻进编席的地屋子,一编就是好几个小时。肖胜周的父亲肖长全今年71岁,从事编席40多年,如今儿子将手艺传承过来,老人心里别提多开心了。
不到10平方的地屋子高的地方不到两米,在里面的多数时间都要猫着腰,屋顶开有两个天窗用来采光。地屋子因其低矮接地气而得名,地面直接为土地,并常年保持湿润,编席的时候将席篾子直接铺到地上,地上的湿气可以让篾子报纸柔韧,有利于编制。
“周边几个村还有几家编的,但是50岁以下的基本没有干的,我是从小给俺爹帮忙,自然就学会了编席,现在虽然能编,但是干起活来还是不如老爷子利索,还需要继续学习锻炼”肖胜周害羞地说。
20多道工序编就一领红席
红席历史悠久,泊里、大场一带的老人还流传着当地红席的古老传说:距今2000多年前战国孙膑遭庞涓陷害,曾漂泊寓居于泊里一带,身无长物,生活穷困,见当地百姓广泛种植高粱,秸秆弃之无用,便将其劈成篾子,编成席子铺在地上做炕当被。秫秸原为白色,因孙膑被施膑刑后膝伤未愈,编席时血流入席的纹理,遂染成了红白相间的颜色……
红席在当地也称秫秸席,原材料使用高粱篾子,这种高粱可以说是编席专用的高粱,在别的地方几乎已经没有了种植,主要因为这种高粱秸秆细,皮厚,韧性强,但是高粱产量低。肖胜周家每年都会种一亩多的高粱,一半种红皮的,一半种白皮的。用红白两种颜色的高粱篾子交叉编织形成不同的花样文案,因席子色泽红润,铺在炕上也喜庆,故称红席。据镇政府工作人员周衍墨介绍,泊里是红席发源地,有“红席故乡”之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闲时几乎家家编红席,年产红席达50万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