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群文教学应该关注的点( 三 )


朱自清!《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群文教学应该关注的点
文章插图

择要分析:
作者是在表达自己和园子的契合和密不可分;不说自己爱上园子,却用拟人口吻表达,园子一直在痴痴等他。可见,作者对园子的深情,以我之情观物,才会有物有人情。
作者笔下细腻描绘地坛小生灵的种种情态,赋予人格化,彰显出地坛荒芜外表下的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荒凉中孕育着新的希望。
3.通感:
《荷塘月色》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择要分析:
嗅觉转换为听觉,月夜下的荷香,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二者相同。
对比分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清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阳光下的清香,才是梦幻般的淡紫色,才是完全拥抱着我。和月夜下的荷香,远远的,若即若离,捉摸不定完全不同。通感,可以调动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出发,去领会作品艺术境界。
朱自清!《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群文教学应该关注的点
文章插图

4.虚实结合
《荷塘月色》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又记起,《西州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 朱自清!《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群文教学应该关注的点】择要分析:
“薄薄的青雾”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
虚写《采莲赋》和《西州曲》的热闹动人的色调场景对比,为的是衬托眼前的荷塘月色的清冷、静谧,淡淡,轻轻,悄悄。在不静求静得静出静的循环中,暂得临时安宁。
《故都的秋》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择要分析:
虚写作者在南方,思念想念北平的秋,写出了很多北平秋天特有的景点和景致,和现实描写故都的秋的景色选择形成对比,衬托现实景色的“清”“静”“悲凉”
朱自清!《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群文教学应该关注的点
文章插图

5.对比
《故都的秋》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择要分析:
南方名胜古迹的特有秋景和故都的秋景相比,“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作者用具体物品进一步阐释,淡和浓,无味和浓郁;软和硬,寡淡和厚实;软绵和坚硬,清淡和厚实;渺小和高大,短暂和持久。
《我与地坛》
他又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我想,他比我坦率。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
择要分析:他的回答做法和我的想法做法对比,对比之下,作者检讨自己不坦率,直言自己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