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历史如何更开放地切近公众?首届文景历史写作奖颁出( 二 )


叙事|历史如何更开放地切近公众?首届文景历史写作奖颁出
文章图片

现场
情感、叙事、史料、想象:重构历史现场
什么是好的历史写作?思想性、系统性、公共性在历史写作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叙事、史料、想象、情感 , 历史书写中对于这些要素又该怎样配比平衡?
《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作者许知远则更多地从历史写作地“情感”的角度进行了分享 , 许知远认为 , 历史写作是观察历史的一种方式 , 通过这个纬度 , 我们不仅关注历史本身 , 还可以关注整个社会的命运 , 关注每一代人的变化 , 他也分享了自己追逐梁启超的脚步 , 去到孙中山、梁启超都曾流亡过的马来西亚槟榔岛 , “想象一个多世纪之前 , 那里的海外劳工、海外商人 , 怎样丰富着自己 , 并使海外力量变成一种促使中国改变的力量 , 他们怎么样看待那个世界?他们吃什么样的食物?对我来说 , 怎么样感受到这些历史 , 怎么样让它们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另一种的存在和延续是最重要的 。 ”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的作者杨潇也是通过实际的行走去理解80年前西南联大师生的行走 。 “在身体的经验基础上做了比较冒险的揣测 , 如果他们当时面对那个大时代有所为的大危机和每个人面临的小的危机 , 当你把自己投入其中 , 可以化解相对小一点点的存在的危机 。 我写了很长时间特稿 , 很多时候要做的工作就是重建现场 , 写这个书也是笨功夫 , 从长沙到宜阳 , 到桃园 , 试图在重建1938年2月、3月、4月那段时间的空间 , 然后再把那个人放到空间里面去 , 是有这种感受性的东西 ,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嵌入?”
叙事|历史如何更开放地切近公众?首届文景历史写作奖颁出
文章图片

周思成
周思成认为一个好的历史写作 , 叙事必须足够出彩 , 以《隳三都》为例 , 周思成认为这段历史有天然的戏剧性 , 首先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丰富性都比文学家和普通小说家构想出来的要丰富很多 , 复杂很多;其次 , 史料本身 , 或者是记载史料的那些人在写下史料的当时所抱有的那种感情和经验也充满戏剧性 , “比如《隳三都》用了当时的一些回忆录还有历史记载 , 包括从南宋的淮河出发 , 他们的所见所闻 , 从中亚来的使节他们看到中国的情况 , 在南京城内被围困很久 , 一个人拿着自己的传家宝去集市上换吃的 , 如果没有这些经验的补充 , 这个书的吸引力会少了很多 。 我用的史料是既有征服者的叙述 , 也有被征服者的叙事 , 被征服者有他们经历事件浓厚的悲哀 , 他们的这种经历是糅杂在一起的 。 ”
叙事|历史如何更开放地切近公众?首届文景历史写作奖颁出
文章图片

首奖得主王元崇通过远程连线发表感言 。
周思成、王元崇谈历史写作
获得首奖的两部作品分别是《中美相遇》与《隳三都》 。 《中美相遇》一书中 , 王元崇选择了从1784年中美因贸易结缘到1911年清朝灭亡这一百余年的时间段 , 分析了晚清与美国在贸易、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交往与互动 。 评委会推荐语称 , “王元崇借教学经验优化公共写作 , 以娓娓道来的历史叙事超脱传统笔法 , 以此前少见的丰厚细节回应重大议题 。 ”
《隳三都》的题材比较出新 , 关注的是即使史学圈都不太熟悉的金蒙之战 。 周思成以蒙金战争期间几场重要的“围城战”为主线 , 还原了几场关键大型战役中双方军事布局和交战历程 , 揭秘了金国内部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变、兵变及权力更迭 , 展现了中都、汴京等城市被蒙古军围困期间 , 金国军民的抵御策略 , 以及物资短缺、疫病来袭情境中的挣扎求存及心理状态 。 评委会推荐语认为 , “在静穆的历史感与沉重的生命悲悯之间 , 周思成找到了一种颇具史诗风格的平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