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不要等一个作家去世,才开始读他

The|不要等一个作家去世,才开始读他
文章图片
via《旅途终点》
我流泪 , 因为一切事物消逝、改变
又重返 , 但永远以另一种方式 。
在《黑鸟》里 ,诗人亚当·扎加耶夫斯基以黑鸟的口吻与逝者告别 。 去年 , 我们也不得不与这位著名的波兰诗人告别 。去年——没错 , 已经是去年了——我们失去了多位文学大师 。
残忍的是 , 可能你还没读过他们的作品 , 就先读到了他们的讣告 。 黑鸟说得对 , 在人死后读作家的词句 , 总是和在生前读感受不同 。 你们不再处于同一个时空了 。 你们永远只能“以另一种方式”相识了 。 不要说你不爱文学 , 你对文学的爱只是往往来得太晚 。
为什么总要等一个作家去世 , 才开始读他?为什么不能只读过去的作品 , 而忽视在世的作家?让我们从一位身后才被广泛阅读聊起吧 。
The|不要等一个作家去世,才开始读他
文章图片
约翰·威廉斯John Edward Williams1922-1994
据传 , 美国作家约翰·威廉斯是一个“混蛋” 。
他于 1922 年出生在得克萨斯州 , 祖辈是农民 , 继父是清洁工 。 为美国空军服役后 , 他才进入丹佛大学念文学 , 后回到丹佛大学任教写作 。
他压根不受学生和同事们欢迎 。 他抽烟 , 喝酒 , 阴晴不定 , 一会儿喋喋不休 , 一会儿在公开场合指责学生 , 把他们骂哭 。 在他对一名犹太学生语出不逊后 , 同校的犹太教授更加不爽 。 “这个混蛋到底是怎么成为一个伟大作家的?”
说是“伟大作家” , 也只是因为威廉斯与风头正劲的后现代作家约翰·巴斯瓜分了 1973 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 。 身边人反应冷淡 , 没什么人为他庆祝 。 他始终没有正式的教席 。 获奖的《奥古斯都》是他的最后一部小说 , 并未畅销 。 他于 1994 年去世 。
The|不要等一个作家去世,才开始读他
文章图片
纽约时报刊用中等篇幅刊登了他的讣告
威廉斯去世时 , 日后享誉全球的小说《斯通纳》的两个版本在之前的三十年内还未能卖出一万册 。 《斯通纳》是威廉斯的第三本小说 , 依然经历了七次退稿才在 1965 年得以出版 。
The|不要等一个作家去世,才开始读他
文章图片
《斯通纳》2016 中译本
怎么这么惨淡呢?
这可能是因为 , 如作家孔亚雷在文学评论集《极乐生活指南》 的《古老的光》一篇中所说 , 它是“我们近年来读过的最平淡无奇的故事” 。 一位名为斯通纳意为“石头人”的大学教授 , 一位冷漠的妻子 , 一个可爱但日益陌生的女儿 , 一段婚外恋 , 几名冷眼相看的同事 。 仅此而已 。
但孔亚雷认为 , 斯通纳的平庸也是他作为文学人物的魅力:“他人生的简明与安定 , 是为了能更清晰地凸现出这种心灵标本的微妙之处 。 与充满戏剧化、激烈变动的时代标本相比 , 它虽然显得庸常而单调 , 但却更加深邃而持久 , 甚至也更为神圣和必要 。 ”
当《斯通纳》在 2006 年终于再版时 , 纽约时报的书评人莫里斯·迪克斯坦可能是出于相似的原因 , 坐不住地发表评论 , 称它为“最完美的小说” 。 因为它在苦难的细微之处 , 写出了令人振奋的感受 。
一个不值得过的人生如何值得一过?
书评一出 , 《斯通纳》的销量才算有点起色 。 这时 , 法国畅销书作家安娜·卡瓦尔达读到了这本书 。 她完全爱上了斯通纳这个人物 , 折腾了一通 , 将它翻译成法文出版 , 立刻登顶畅销榜 。 《斯通纳》荣归故里 , 出口转内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