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历时八年 珍贵古籍《天禄琳琅》的修复之路

2013年8月的一天,原文化部副部长、国家图书馆原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原主任周和平在一个项目报批文上特别签署意见:请古籍馆组织精兵强将集中精力开展“天禄琳琅”的修复工作,要作为全国古籍修复的重点项目予以支持,以此带动全国的古籍修复工作。另外,请古籍办在列入“国家名录”中的有影响且急需修复的古籍选出若干,列入修复计划,从经费上给予支持,以推动全国古籍保护工作。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古籍?为什么这次修复得到如此重视?作为古籍修复“国家队”的国图是如何修复的?
最大的一次珍贵古籍的修复
回答上述问题,需要先了解何为“天禄琳琅”?
中国古代皇家对于书籍的收藏与整理至清乾隆时期达到鼎盛。“天禄琳琅”是清代乾隆皇帝将皇宫各处藏书中宋、金、元、明版旧书进行择选,掇之菁华置于昭仁殿而成的重要藏书。
虽为清宫珍视专藏,但从建立直至20世纪50年代,几经坎坷,磨难频生。期间火、盗、兵、蠹,致使藏书大量损佚,664部中已有近60部不见影踪。
目前,国家图书馆藏“天禄琳琅”279部,其中宋、元刻本占比较大,并且保存着《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中最为珍贵的大部分古籍。这些古籍不仅刊刻年代久远,有的还是存世孤本,弥足珍贵。
2013年6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完成了“天禄琳琅”未编书的编目并对其进行了破损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批书籍中百分之十属于一级破损。
“一级破损的古籍意味着急需抢救性修复。”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说。
据陈红彦介绍,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以此为契机,计划开展“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用若干年时间完成这批珍贵古籍修复。随后,邀请古籍修复领域有关专家对“天禄琳琅”修复方案和工作计划进行论证。专家认为开展本项目对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致通过修复方案,建议尽快开展相关工作。
2013年8月27日,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经费的支持下,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正式启动,“天禄琳琅”修复项目队伍也随之组建:由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资深修复师朱振彬担任首席专家,带领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骨干崔志宾具体承担修复工作。并在修复中开展青年修复师培训和针对性的材料检测、研发等工作。
这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最大的一次针对国图珍贵古籍的专项修复行动。
藏书@历时八年 珍贵古籍《天禄琳琅》的修复之路
文章插图

修复后的“天禄琳琅”中国经济网成琪/摄
科技融入修复中
“由于条件有限,修复工作是在半地下室开始的。”陈红彦说。
“由于‘天禄琳琅’藏书破损情况复杂且多样,这次修复难度很大,情况复杂,修复方案无法一概而论,而是需要针对每一册书进行‘个性化’定制。”朱振彬感慨地说。
“天禄琳琅”与国家图书馆历史上《赵城金藏》、敦煌遗书、西夏文献、《永乐大典》等大型善本修复项目不同,前者涉及藏品种类相对单一,在修复方案制定、修复材料的准备方面基本可以一次完成。但“天禄琳琅”藏书年代跨度大,呈现破损情况复杂、修复材料多样等特征,修复难度和挑战大于前者。
“藏品安全和藏品修复的质量优于藏品修复的速度。”本来计划4-5年完成的修复,最终是八年完成。
这期间,修复师们在“整旧如旧”的指导原则下进行工作,但又要根据不同问题对其灵活应用。崔志宾告诉采访人员,“天禄琳琅”藏书中有一个显要特征,即大多数藏书中都可见前人修复的痕迹。这样他们又面临了一个新的问题——保留还是清除这些“后来者”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