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风」华百代一睹为快—台北故宫博物馆普希金特展

「悠游风景绘画——俄罗斯普希金博物馆特展」(以下简称「普希金特展」),展品全都来自俄罗斯普希金博物馆馆藏画作,共达65件,聚焦于17世纪到20世纪的西方风景画 。展览直接以风景画为命题,透过展件的选择、主题的编排、以及文字论述的方式,带领观众一同徜徉西方风景画的世界 。
当观众一踏入「近代风景画的起源」展馆时,作为整个展览的开头,似乎打算讲述近代风景画的历史发展从17世纪开始 。透过展览我们能够得知风景画发展的某个历史片段 。展览中明确地提到这些时间断点,分别是:17世纪、19世纪、19世纪中、19世纪后、20世纪依序排列 。至于18世纪风景画,虽然在展览论述中没有特别提到,但是透过画作我们可以发现它们被归类在「近代风景画的起源」中 。甚至,整个展馆就涵盖了17世纪到19世纪的风景画 。
普希金特展的整体规划,似乎没有想要单纯引导观众认识风景画的历史发展而已,规划上又参照了其他的因素 。为何该展馆会包含17世纪到19世纪的风景画,这200多年间的风景画如何能被当作一类来看待?展览论述中提到,这里的作品可以用「古典风景」、「雅宴画」、以及「废墟风景」来囊括,而符合这些的风景画则涵盖了17世纪到19世纪的风景画领域,可以说在这200多年间,艺术家们持续以这类题材与风格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 。
琳达?沃尔什(Linda Walsh, 1958-)在A Guide to Eighteenth-Century Art一书中,提到风景画一词可以追溯到16世纪晚期,至于17世纪的风景画则有来自荷兰,法兰德斯艺术家所创作的自然主义风景画;以及法国画家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 c. 1600-1682)所代表的宏伟历史、理想、或诗意的风景,另外还有田园风景的描绘 。18世纪的风景画中「历史」或「诗意」风景画、田园风景画也是重要的类型 。
「赞颂大自然」单元进入19世纪,风景画开始关注现世的日常生活 。巴比松画派对此题材多有发挥,使这个展区俨然成为他们崭露技艺的舞台 。虽说巴比松画派强力登台,却非一枝独秀 。其中展览将雅克·雷蒙·布拉斯卡萨(Jacques-Raymond Brascassat, 1804-1867)与康斯坦·特罗雍(Constant Troyon, 1810-1865)牛群的画作并排展示 。在展示手法上采取并排对比的策略,也是这个展览的特色之一,除了有同一展间不同画家的对比之外,另外还有展间与展间的对比,前面已经提到了「古典」与「现实」就是一个例子 。
普希金|「风」华百代一睹为快—台北故宫博物馆普希金特展
文章图片
阿尔贝·马尔凯《巴黎圣米歇尔桥》
【普希金|「风」华百代一睹为快—台北故宫博物馆普希金特展】(Pont Saint-Michel in Paris)
1908年,帆布油画
64cmx80cm
「巴黎城市光影」则是与「赞颂大自然」对比而来,同样以日常生活为题材,不过已经从乡村转向了城市 。巴黎大改造过后,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印象派的画家们喜欢以都市生活题材进行创作 。在这个展区中有几个细节值得关注 。首先,同样是展示手法上的对比,由白天对比夜晚,爱德华-莱昂·科尔特斯(édouard Cortès, 1882-1969)提供了难得一见的夜景作品《巴黎夜景》(Paris at Night);第二,画家视角的多元,展区中有数幅画作呈现由上往下的俯视视角,如阿尔贝·马尔凯(Albert Marquet, 1875-1947)的《巴黎圣米歇尔桥》(Pont Saint-Michel in Paris);第三,系列画的并置,如马尔凯描绘巴黎圣米歇尔桥的两幅画作 。
「巴黎近郊的自然景致」与「南法明媚风光」带领观众欣赏巴黎郊区以及南法的风景 。19世纪下半叶由于城市的发达,交通建设的进展,使得人们能够利用闲暇时间搭乘火车,自由地移动到郊区甚至更远的地方游玩 。莫奈(Claude Monet, 1840-1926)等印象派画家同样于此大展身手,展现他们户外写生的能力,亲眼捕捉自然的明媚风光 。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Luncheon on the Grass)中穿戴整齐的男男女女,表现出随意自在的姿态—或坐、或躺、或站,沉溺在欢快的氛围中 。在进入「南法明媚风光」前我们会先伫足在马蒂斯( Henri Matisse, 1869-1954)与毕加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的作品前凝视一会,让眼睛适应,因为我们即将看到以马蒂斯为首的野兽派画家,以及塞尚(Paul Cézanne, 1839-1906)等人如何呈现「新的风景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