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尽头!名人堂·访谈 | 刘子超:写作是为表达尚未经中文表达的世界经验( 二 )


出生于1984年的刘子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品包括《午夜降临前抵达》《沿着季风的方向》《失落的卫星》,另译有《惊异之城》《流动的盛宴》《漫长的告别》。他期待有一天,自己的写作,能在文字表达的意义上,逐渐拼成一个完整的世界。
2021年10月17日,刘子超在领取第六届华语青年作家奖“双子星”奖时做了一番真诚的发言:“旅行让我看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也看到了中国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和影响力。而写作让我意识到,写这本书的过程让我再次确信了写作的意义:去表达那些未经中文表达的世界经验。”
2022年1月7日,由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主办,封面研究院出品,由组织专家评选的“2021年度名人堂十大作家”名单出炉,刘子超榜上有名。
封面新闻对话刘子超:
期待30年后再为中亚写本书
世界尽头!名人堂·访谈 | 刘子超:写作是为表达尚未经中文表达的世界经验
文章插图

▲ 刘子超(本人供图)
封面新闻:在写跟旅行相关的题材,要写出自己的风格被读者认可,是很难得的。您自己有怎样的写作思路和理念?
刘子超:对我来说,写作是一个不断求索的过程。我称之为“剥洋葱”——将表皮层层剥离,逐渐接近事物的内核。
封面新闻:您写的一路上遇到特别的有故事的人。比如阿拉套国家公园科研站的退休工作人员谢尔盖说:“有时候我渴望交流,但更多的时候,我愿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以及其他很多当地青年。他们的梦想,困惑等等。旅行中遇到的那些人,都还会有持续的联系吗?你说希望30年后还能重新走一下当年走过的路线,你觉得还有机会和那些朋友重逢吗?
刘子超:还有联系,我们有时会在网上聊一下,或者互相点个赞。30年后我已经67岁了,我相信,到那时我们的人生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30年后的中亚想必也已经面目全非。所以我很期待30年后再写这样一本书。这将是我们这代人的写照。
封面新闻:什么时候可以补上土库曼斯坦那一段呢?相信这一段是很多看过《失落的卫星》的读者非常期待的部分。您曾在牛津生活过一段时间,有计划专门写英国的部分吗?
刘子超:如果疫情好转,我希望再版时可以把土库曼斯坦补上,但现在一切都很难说。目前还没有计划专门写一本英国,因为在牛津生活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
封面新闻:在中亚的旅行过程中,比如雨中独自徒步天山的那一段,感觉是非常惊险的。联系到之前白银越野赛事件,你会感到后怕吗?之后如果还有类似的行程,会为此做更多的准备吗?
刘子超:天山徒步是当时很偶然的决定,并不在最初的计划中。我甚至连徒步鞋都没带,只穿了一双小白鞋。以后如果有确定的计划,当然会做更多的准备,至少会带上徒步鞋和冲锋衣。
封面新闻:长时间旅行是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目前这一方面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刘子超:要当作家,天赋很重要,但要坚持下去,更重要的是建立与之配套的生活方式。我这些年的收入一直都是稿费,另外也会做一些翻译。
封面新闻:你曾在书中感谢家人包容你常常长达数月的“失踪”,家人会产生希望你安定下来的想法吗?或者说,会在长时间旅行和陪伴家人之间做一些平衡吗?
刘子超:家人的支持是我能成为作家并且坚持下来的原因。我会尽可能地花时间陪他们。
封面新闻:会更享受独自旅行还是有人结伴而行?抛开写作的部分,有没有哪个地方是你单纯想去度假旅行的?
刘子超:独行和结伴都享受,你不觉得现在能旅行就不错了吗?度假的话,很想去葡萄牙的马德拉自治区,在欧洲大陆西南800多公里的大西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