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今日批评家|黄平:“改革”时代的“文学”( 二 )


文章刊登于《南方文坛》2011年第3期
批评家印象记
有关黄平
程光炜
黄平虽是我学生 , 但我与他的结识还有一个缘分 。 2005 年3 月 , 吉林大学文学院张福贵教授请我与陈晓明教授去参加那里的博士论文答辩 。 答辩之后 ,自然有能够想象的一个节目 , 即和文学院的博士生硕士生座谈 。 我记得那天的主题是“五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 这却令我为难 。 尽管我博士阶段念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 对这一话题应该尚能对付 , 但又非常清楚五四在大陆学界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 况且我近年来对人们仍然固守20 世纪80 年代生产出来的这个“五四观”相当不满 。 觉得照着统一口径背书 , 实在没意思 , 如果说出我的真实想法 , 那就为难了主办方 。 好在晓明兄口才一流 , 我乐意作壁上观 , 只串演了一个跑龙套的角色 , 也不知胡乱说了一通什么 。
教授分别讲完 , 该轮到研究生提问题 。 这时 , 从会议室拥挤的人群中站起一个白皮肤、高个头的年轻人 , 他自报家门叫黄平 , 接着问了我几个文学史研究方面的问题 。 在吉林大学这种国内一流大学 , 能够向老师提出含义新锐、观念超前问题的学生 , 应该不在少数 。 不过 , 那天黄平却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 。 一是他口齿清晰、表达能力极好;二是提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很自觉 , 不像有的学生经常头重脚轻 , 问题似乎很大 , 但落脚点在什么地方 , 却不甚明了 。 凭着在大学任教二十多年的经验 , 我的第一感觉就是 , 这是个可造之才 。 回人民大学后 , 黄平陆续给我发来几篇文章 , 我也与他在网上有所讨论 。 大概几个月之后 , 我写信希望黄平报考我的博士生 , 他欣然同意 。 这是我们师生缘的开始 。
从2005 年开始 ,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给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生开了一门名曰“重返80 年代文学”的讨论课 。 最初只是火力试探 , 讨论题目经常变换 , 目的是实验出一个适应我们大家、同时又能对80 年代文学存在的文学史研究问题合适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 黄平这一届 , 可以说是我在人民大学带博士生的“黄金一代”(自然 , 前后届也有一些出色的学生) 。 他们清一色是80 后的男生 , 黄平之外 , 还有杨庆祥、白亮 , 他们几人 , 现在已在国内当代文学研究圈子中小有名气 。 容我打住 , 在讨论课上 , 黄平果然没让我失望 , 有一段时间 , 他和杨庆祥两人一唱一和 , 竟然积聚了不少人气 , 使课堂讨论的质量和水平大为提升 。 在讲授过程中 , 黄平雄辩滔滔 , 且配以声情并茂 , 结果差点令我这个师傅黯然失色 , 因为女同学中会不时发出欣赏的尖叫 , 状如今天的粉丝 。 从他们对问题精彩的辨析、推理中 , 我也受到启发 , 对我选定下一学期要讨论的问题 , 起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扩充的作用 。
黄平为讨论课写过《新时期文学的发生——以〈今天〉杂志为中心》《再造“新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调整及影响》等文章 , 在学生中颇得人缘 。 但他另外两篇文章更值得重视 。 一篇是《“人”与“鬼”的纠葛—— 〈废都〉与八十年代“人的文学”》 , 另一篇是《从“劳动”到“奋斗”——“励志型”读法、改革文学与〈平凡的世界〉》 。 前者探讨80 年代到90 年代文学转型中贾平凹长篇小说《废都》的历史位置和牵涉的问题 , 实际打破了自《废都》1990 年代遭受文学知识分子批判、否定之后所形成的文学史的困境 。 黄平激活了由于激烈批判而被遗弃的一些有意思的话题 , 以后的“重评《废都》”如果接着他的思路做下去 , 也未必没有收获 。 作为80 后的博士生 , 黄平事实上为当年围剿《废都》这部小说和贾平凹本人的批评家们 , 提供了一个如何重审自己在文学转型期的历史状态、知识结构的新视角 。 《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先生有识 , 他不仅果断发表了这篇文章 , 还富有远见地授予了该文“2008 年度优秀论文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