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今日批评家|黄平:“改革”时代的“文学”( 三 )


后者则将文学转型问题做更宏大的展开 , 分析经历了中国社会结构重组和文化转换之后 , 曾经被人们所歌颂的“劳动者”形象是如何异化为“劳动力”的 。 它们都不是从问题到问题 , 而是以作家的一部长篇小说的主题、主人公为具体考察对象 , 从人物与历史复杂的关系讨论关乎整个当代文学转变和走向的大问题 。 它们是从具体作品的分析中产生的 , 而不是从某部理论著作或学界时髦话题中摘引下来的 , 所以发表后 , 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大概这篇文章超出了文学史问题 , 前一段时间遇到作家李洱 , 他还专门提到《从“劳动”到“奋斗”—— “励志性”读法、改革文学与〈平凡的世界〉》一文 , 以极为欣赏的口气表示 ,这篇文章触及并深入研究了当前文学创作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 。 我也自觉这是黄平近年来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可观收获 , 他通过认真思考 , 精准的作品研读 ,以及逐层的问题展开 , 显示出把握较大文学史问题的眼光和能力 。
连续的成功 , 使黄平颇感高兴 。 黄平人很聪明 , 领悟问题快 , 加上能言善辩 ,有自足的问题意识 , 他的发展前景 , 远甚于我的当年 。 尤其是博士毕业的2009 年 ,华东师大中文系的陈子善、罗岗、倪文尖等教授慷慨接收这个刚刚踏上学术道路的年轻人 , 为他提供了极好的发展空间与学术平台 , 黄平的幸运 , 有赖于这么多帮助他的学界前辈 。 不过 , 他在我面前一直表现得非常低调 , 时刻保持着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革命本色 。 这当然能够理解 。 在我年轻时候 , 不也曾有因暂时成功而得意忘形的情形?人毕竟有年轻的时候嘛 。 但据从他师兄弟处传来的小道消息 , 黄平为人之热情、助人之诚恳 , 在同学中早已久享盛名 。 我还听到 , 在上海朋友中有“如果你再介绍学生来 , 就介绍像黄平这样的‘好学生’” 的说法 。 这是我在看到学生逐渐取得学术的成绩时 , 最感快乐的地方 。
也因为他在贾平凹研究中出手不俗 , 经过我们反复商量 , 最后确定“贾平凹小说论”作为他博士论文的选题 。 我记得批评家雷达先生说过 , 贾平凹是一个写得好、但不好谈的作家 , 此言甚是 。 等到黄平非常辛苦地读完贾平凹的全部小说 , 也几乎阅读完最近十几年的研究文章后 , 我们突然意识到 , 在文学史研究的各个部门中 , 看似最容易的“作家作品研究” , 实际却是最难的 。 因为做文学史研究 , 可以顺手找一些问题搪塞;或对作品各个部分望文生义 , 做尽量多的想象的发挥 , 反正即使与作品不符 , 作家也没有办法 。 而所谓“作家作品研究” , 首先就得知人论世 , 步步为营 , 稳扎稳打 , 得扣住作家创作时的时代背景 , 不能忽视他的作品与时代之间错综复杂的纠结、关联和复杂的联系 。 一部真正有见解有冲击力的以“作家论”为对象的博士论文 , 实际上不仅可以大大推动已陷停滞的作家研究 , 也有能力质疑已有的文学史结论 , 最终促使作家与研究者展开对话 。
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纯粹的小说创作 , 而所谓的小说 , 所记录的大都是作者那个年代的历史故事 。 为避免将所研究的问题泛化 , 经讨论后 , 决定把讨论贾平凹小说创作与历史语境的互动关系 , 确定为研究的基本思路 。 在论文框架和各章节的具体论述中 , 黄平下了很大的功夫 , 从贾平凹的处女作写起 , 直到新世纪以来的最新作品 , 提出了许多新鲜的见解 。 他的文章 , 在叙述风格上 , 秉承了他文气沛然、一气呵成的写作特点 。 他对贾平凹小说创作丰富性的把握 ,也能做到细致周全 , 持论公平 , 并秉持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难能可贵的批评性的状态 。 更值得一提的是 , 黄平在论文中充分发挥了他所擅长的“细读” , 以作品带问题 , 往往从一个对话、一个细节入手 , 讨论其特殊的历史隐喻;而且他以一种“症候式批评”的眼光发现 , 历史在某种时候 , 又经常是以一种文学化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存在 。 读者对此自会明辨 , 无须我再啰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