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毕飞宇、汪兴国探访黄蓓佳:致敬她永不停息的写作( 二 )


毕飞宇读过黄蓓佳四部儿童小说:《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野蜂飞舞》《太平洋 , 大西洋》 。 他称赞《太平洋 , 大西洋》写得好 , 又说这部作品在两个时空中来回切换 , 结构很复杂 。 " 你应该读读《童眸》 。 " 听到夸赞的时候 , 黄蓓佳平静而克制 , 但又忍不住提一提自己的这部心爱之作 。
毕飞宇也看过黄蓓佳成人文学的作品 。 " 你的第一个短篇给我的印象好极了 , 就是写一堆人在电梯里面的故事 。 " 毕飞宇认为 , 那篇小说放到现在仍然是篇好小说 。 黄蓓佳回忆起来 , 那时候自己喜欢萨特的存在主义 , 受此启发写下了这个故事 。
汪兴国问黄蓓佳何时转型儿童文学创作的 。 黄蓓佳说 , 那是 1996 年 , 女儿面临小升初 , 她积攒了很多素材 , 由此写下儿童文学经典之作《我要做好孩子》 。
" 说实在的 , 我对女儿是很愧疚的 。 我那时候四十来岁 , 正处在创作最要命的时候 , 我老公又在香港工作 , 我要投入创作的话 , 我就没有时间去管她 , 无论从生活还是教育方面 , 其实我都没有尽到责任 。 生活方面怎么一个狼狈呢?我们每天的晚饭要么就是蛋炒饭 , 要么就是在门口包子店买两个肉包子就打发了 , 我从来不会去花心思做菜 , 没有好好给她做过饭 , 也没有给她请过家教 , 升学的事让我大伤脑筋 。 后来我早早把她送出国 , 也是这个原因 , 我想给自己留出空间来 。 " 听了这番话 , 大家都很吃惊 , 没想到大家眼里总是亲切随和的黄蓓佳 , 在创作上有着如此决然的一面 。
毕飞宇倒是不吃惊 , 关于这个他和黄蓓佳曾经有过深度交流 。 他也不免感慨 , " 我儿子没怎么受罪 , 是因为我太太基本上把她的一生全耗在那儿 。 中国女性真是不容易 , 你要想工作 , 就必须把家庭舍弃;你想要家 , 工作基本上就无法兼顾 。 "
毕飞宇|毕飞宇、汪兴国探访黄蓓佳:致敬她永不停息的写作
本文图片

△进门墙上挂着狄更斯的金属肖像
1998 年 , 还是毛头小伙的毕飞宇调到《雨花》杂志工作 , 感觉像是到了天堂 , 整个人一下子勃发起来 。 那时候江苏作家处在一个巅峰时期 , 赵本夫、周梅森、朱苏进、叶兆言、苏童、范小天等人都在 。 每次开会 , 中间那一圈是作协领导、机关干部 , 作家们每人拿把椅子贴着墙坐 , 靠墙一堆全是 " 大家伙 " 。 兼任创作室主任的黄蓓佳是作家们的 " 领导 " , 毕飞宇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 , 从来没有批评过人的黄蓓佳 , 唯一一次发脾气 , 是有人给她打电话 , 想争取某个利益 。 黄蓓佳不客气地拒绝并批评了对方 , 讲 " 你开了一个很坏的头 " 。 " 我们江苏作家都是这样 , 不好意思 , 哪怕内心再渴望 , 一定要让自己处在一个最大的克制里面 , 不允许个人的私心膨胀 。 " 毕飞宇说 。 " 这样的好处就是自己向内发展 , 尽量把作品写好 , 不要从外部去争取 。 " 黄蓓佳说 。
作家们经常一起坐个大巴车出门采风、考察 , 相处特别融洽 。 这种亲睦和气的传统也是其来有自 , 黄蓓佳回忆说 , 上世纪 80 年代她给高晓声当副手的时候 , 有一次开年终总结会 , 是在她家里开的 , 她到市场上买了点炒花生 , 高晓声说 " 你这个炒花生好吃 , 我拿回家 " , 一种特别自然的、生活化的氛围 。 " 这种健康的肌体、健康的文化 , 太了不得了 , 都是你们这一代人给留下来的 。 " 毕飞宇感慨地说 。
坐在黄蓓佳的客厅里 , 毕飞宇回忆起很多有关黄蓓佳的 " 第一次 " 。 他第一次见到黄蓓佳其人 , 是在上世纪 90 年代《雨花》杂志社举办的文学会议上 。 毕飞宇在南京湖南路地下火锅城宴请的一顿火锅 , 也一直 " 温暖 " 了黄蓓佳二十多年 。 最令黄蓓佳印象深刻的 , 是受毕飞宇邀请 , 到他曾工作过的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办讲座 , " 我坐在那儿讲几句 , 学生就鼓一次掌 。 " 然后毕飞宇对学生说 , 等黄老师讲完以后一并鼓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