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君!从反对招安到为昏君效命,鲁智深武松这三场激战,能说明什么问题?

鲁智深和武松曾经是坚决反对招安的,为此在梁山重阳节菊花酒会上,还跟宋江发生了争执,如果宋江不退一步对武松说好话,梁山很可能发生第二次火并,招安派与反招安派大打出手,谁胜谁负还真难以预料。
其实在重阳节大会上后退一步的不仅仅是宋江,武松没有把话说绝,鲁智深也没有骂赵佶,而是把责任都推给了蔡京高俅等一班奸臣:“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
鲁智深这话其实是很好理解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忠君和爱国基本是划等号的,即使是岳飞,在风波亭含冤之时,也只能痛恨秦桧而不能抱怨赵构。
昏君!从反对招安到为昏君效命,鲁智深武松这三场激战,能说明什么问题?
文章插图
忠臣、孝子、义士、清官、良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其中的因果关系是不可以混淆的,所以鲁智深和武松不管多恨奸臣,都不可能出言指责皇帝,这在当时和现在都是普遍的道德标准。
鲁智深和武松只反奸臣不反昏君,读者诸君都能理解,但是鲁智深和武松从坚决反招安到为昏君效命,甚至舍生忘死浴血疆场,很多人就会感到诧异:这二位英雄好汉视功名利禄如粪土,为什么违背初心,当了朝廷鹰犬?
【 昏君!从反对招安到为昏君效命,鲁智深武松这三场激战,能说明什么问题?】分析古人言行,一定要跟当时的历史现实结合起来,我们细看鲁智深武松在三场战斗中的表现,就能发现这二位的态度并没有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鲁智深还是那个嫉恶如仇的怒目金刚,武松还是那个杀伐果断的热血男儿——应该如何评价鲁智深武松的这三场打斗,那就要提请读者诸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昏君!从反对招安到为昏君效命,鲁智深武松这三场激战,能说明什么问题?
文章插图
很多人看《水浒传》,看到受招安的时候就气得撕了书,后面许多精彩而又寓意深刻的情节,可能都被忽略了。
我们细看水浒原著,就会发现鲁智深武松受招安,根本就不是冲着升官发财去的:“众头领都是戎装披挂。惟有吴学究纶巾羽扇,公孙胜鹤氅道袍,鲁智深烈火僧衣,武行者香皂直裰。其余都是战袍金铠,本身服色。”
招安之后,朝廷自然要给梁山军发制服,连吴用也脱了长衫换官衣,但还有三个人只领情而不变装:“各穿御赐红绿锦袍,悬带金银牌面,各带朝天巾帻,抹绿朝靴。惟公孙胜将红锦裁成道袍,鲁智深缝做僧衣,武行者改作直裰,皆不忘君赐也。”
昏君!从反对招安到为昏君效命,鲁智深武松这三场激战,能说明什么问题?
文章插图
作为大宋子民,公孙胜、鲁智深、武松对皇帝赵佶保持必要的尊重,在当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读者诸君都可以理解,笔者多说也是废话,咱们还是来看看在接下来的三场战斗中,鲁智深和武松是如何表现的。
在破辽国战役的混天阵战斗中,鲁智深和武松依然焦不离孟:“却说鲁智深引着武松等六员头领,众将呐声喊,杀入辽兵太阳阵内。那耶律得重急待要走,被武松一戒刀掠断马头,倒撞下马来。揪住头发,一刀取了首级。两个孩儿逃命走了。杀散太阳阵势。鲁智深道:‘俺们再去中军,拿了大辽国主,便是了事也。’”
昏君!从反对招安到为昏君效命,鲁智深武松这三场激战,能说明什么问题?
文章插图
鲁智深是种家军正规军官出身,懂得“擒贼先擒王”的道理,鲁武二人这是在为保家卫国而战,武松的突击能力和鲁智深的大局意识,都在这一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肯定:鲁智深武松是肯在破辽之战中为国捐躯的。
在接下来的打田虎灭王庆战役中,鲁智深武松的表现简直可以说是“乏善可陈”,而正是因为没有抢眼表现,才显得这二位都可敬:都是江湖同道,也都是官逼民反,如果鲁智深武松在这两次战役中大开杀戒,那就跟关胜呼延灼没什么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