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译者手记|《新哲人03》:消费时代,我们和物的关系

接到《新哲人03》的翻译工作时 , 一看到本期的主题是“物品”(Stuff) , 我的脑子里立马就蹦出了《庄子·山木》里的那句“物物而不物于物 , 则胡可得而累邪” 。
【译者|译者手记|《新哲人03》:消费时代,我们和物的关系】其实 , 在翻阅《新哲人》之前的几期时 , 我就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新意:虽是哲学相关议题 , 又紧扣当下具体生活;不砌空中楼阁 , 而是开放丰富思考路径以飨不同层次的读者;读之不难 , 却清丽不陋 。
比如 , 这期关于“物品”的话题 , 大家就可以从《少少益善?》《奴役物品》和《肉身之物》等文章中读到极简主义、囤积癖、人工智能伦理、数字遗产等问题 。
从《活在物质世界中》和《生与死与两者之间》等访谈中 , 读到讨论人对物品的占有或收集欲、物品反过来如何影响人等问题 。
更可以读到“消费主义”一词风靡前就早已将其描画出来的经典文本《有闲阶级论》的精华摘要 。
译者|译者手记|《新哲人03》:消费时代,我们和物的关系
本文图片

除此之外 , 《新哲人03》中还包括了不少语录、数据、插图、漫画和摄影等内容 。
读毕这本Mook , 就好像走上了在正式入住富丽堂皇的哲学大厦之前 , 专门为你开辟的数条小径 , 让你可以从各种角度来领略一下它的风采 。
再回到本期封面上的书名——“买 , 还是不买?” , 这句话颇具莎翁意味 , 可谓直戳现代人的内心 。
面对拷问 , 也许我们是时候堵住双耳 , 隔绝起外界的高声叫卖 , 略想一想如上问题了 , 或者 , 更进一步 , 想一想究竟“物品”是什么?
略观“物”这个字眼 , 即使不做严格的哲学讨论 , 单在我们的自然语言里 , 就可以有很多层用法及含义 。
比如更具物理性的“物体”(object)、“物质”(matter) , 或者干脆就是指代用的“(某)物”(thing) 。 自然 , 也包括了本期的主题——“物品”(stuff) 。
中文里的“物品”一词 , 看着是单数形式 , 却往往暗示了一批复数的存在 。
从我们的随身物品(手机、钥匙、钱包等等 , 往往不止一件) , 到我们购物车、收藏夹和已购订单里的那成千上万个商品 , 再想想远古时人手制造出的第一批物件 , 不管是石头手斧、贝壳项链还是陶土罐子 。
译者|译者手记|《新哲人03》:消费时代,我们和物的关系
本文图片

带着人类物质或精神印痕的物品 , 从此就和人类自己脱落的毛发皮屑、体液代谢物一样 , 无止尽地遗撒在大地之上 。
人体带着这些东西进化 , 人心却对“物品”起了褒贬 。
褒义自不必说 , 渴求和积累物品 , 几乎快成了本能 , 可以说在人类历史的极早期就出现了 。
对物品的求新求多、永不满足 , 几乎是各种群体的前进动力 , 也极大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 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 没有对物品的追求 , 人是无法成为“人”的 。
更何况 , 物品的不足有可能使得人被不安全感纠缠 , 从而退回到类动物性的状态 。
记得宋冬前些年的展览《物尽其用》 , 就是把艺术家母亲多年来囤积的“破烂儿” , 同时同地呈现 , 深刻体现了中国人对“(物质)匮乏”的那种根深蒂固的恐惧 。
然而对物品这一字眼的贬化 , 在近十年更多体现在人们对“消费主义”的激烈讨论 。
一方面我们自己的行为实践一不留神很容易就会涉足其中 , 甚至有很多人会被动地深陷消费主义之中 。 但另一方面 , 人们也开始极度警惕消费主义对人们精神上的腐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