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制较小者可见甘肃酒泉西沟村魏晋墓出土的一支铜耳挖(图 3) , 通长仅为 6 厘米 , 柄为上粗下细的圆柱形 。 另山西大同迎宾大道北魏墓群出土的银耳挖(图 4) , 该耳挖为两件套装 , 一为耳挖 , 一为用于放置耳挖的柱状收纳筒 , 耳挖为扁长型 , 耳勺与柄部之间有小细颈相连 , 耳挖与收纳筒通长分别为 5.5、5.75厘米 。 配有收纳筒这个习惯一直流传到明清时期 , 明代流行的金银“三事儿”也经常带有收纳筒 , 如江苏南京市明沐睿墓出土的一件明代金四事便带有收纳筒 。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唐代流行一种铜耳挖 , 这种铜耳挖一般通长为 7~15 厘米不等 , 其一端为耳挖 , 另一端往往做成镊子 , 镊子的形制有两种 , 一为尖头的 , 以作耳镊之用 , 一为宽头的 , 用于修理眉毛 。
徐州市奎山驮篮山唐代墓、河北邢台中兴西大街唐墓等都出土有这样的铜耳挖 。 这种带耳挖的铜镊子稍长者应是可以作为发簪使用 , 梁朝江洪《咏歌姬诗》:“宝镊见珠花 , 分明靓妆点 。 ”又元龙辅《女红余志》载 :“袁术姬冯方女 , 有千金宝镊 , 插之增媚 。 ”可知在汉及魏晋时期镊子就作为发簪使用了 , 这种风尚也一直沿袭至后来的明清时期 。
在唐代 , 无论男女都十分重视对眉毛的修剪描绘 , 化妆的眉形多达十余种 , 元代陶宗仪《说郛》卷七十七下载唐张泌《妆楼记》载 :“明皇幸蜀 , 令画工作十眉图 , 横云、斜月皆其名 。 ”
而另据《安禄山事迹》载 , 天宝十年 , 安禄山过生日 , 杨贵妃赐与他的物件中就有铜镊子:“十载正月一日 , 是禄山生日 。 先曰赐诸器物衣服 , 太真亦厚加赏遣 。 元宗赐金花大银盆二……玳瑁刮舌篦耳各一 , 铜镊子各一……”将镊子的另一端做成耳挖 , 可见唐人将耳朵的清洁卫生与眉毛的修整美化看作是生活中同等重要之事 。 由上可以发现 , 魏晋至唐这一时期 , “耳挖”及“耳挖簪”的形制并不固定 , 但是均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 。
金银耳挖及耳挖簪的普及 , 始于宋 , 又以耳挖簪为多 , 宋人称其为“一丈青” , “这种发簪名叫一丈青 , 又俗称为‘耳挖子’ , 其形状是 :一头尖锐 ;另一头凿有一个小杓 , 供人耳用 。 ”这一称呼也一直沿用至明清时期 。 宋代耳挖簪通长一般在12~18 厘米之间 , 比魏晋时期的“簪珥”的长度要短 , 其基本形制为扁长形 , 一端尖削 , 另一端作挖耳状 , 挖耳与簪柄处有一小节细颈相连 。 江苏江阴长泾镇宋墓出土的银耳挖簪 , 素面 , 通长 12.3 厘米 , 扁平面刻有铭文“北周铺造”四字 。
宋代的商品经济是非常发达的 , 由此生产金银器及首饰的私营小作坊众多 , 为了维护商业信誉或行业竞争 , 手工艺者会会在产品上刻印铭文 , 为自家的品牌做宣传 , 展示匠师们的手艺 。 例如湖南耒阳城关六朝唐宋墓出土的一支宋代银耳挖簪 , 制作十分精细 , 该簪通长 13 厘米 , 整体为扁长形 , 簪柄下部略方 , 背部錾刻卷云纹 。
元代时 , 挖簪发展出两种样式 , 一种是有实用功能的 , 其形制与宋代耳挖簪基本相似 , 另一种便是如意簪 , 如意簪虽然在宋代就已经出现 , 如浙江衢簪首顶端便打了一个弯 , 但是从元代如意簪端部的小耳挖看 , 应是与宋代耳挖簪在渊源上更为接近 , 不过元代如意簪端部的小耳挖并不能实用 , 因为其连接簪柄的细颈部分十分短小 , 如用其挖耳 , 显然无法自如地进入耳洞内 , 且如意簪的簪柄往往打造繁缛的装饰 , 也难以长时间手持 , 所以 , 如意簪的耳挖只能是作装饰之用 , 如湖南新合元代窖藏出土的一支如意金簪 。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古诗词#关于王昭君的古诗词集锦
- 中国美术!广州美术学院战“疫”作品即将亮相迪拜世博会
- 古琴|新展预告|年度大展,走进古琴的文化空间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其实后面还有3个字,原来我们一直误解了
- 中国传统文化#五月,一首诗站在窗外
- 盗墓案!中国盗墓史上最长的一次盗墓,屋里挖了整整20年
- 汉魏洛阳城!汉魏洛阳城考古取得新发现:确认宫城显阳殿、显阳殿宫院、永巷等遗址位置
- 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举行“古籍里的春联” 发布暨春联书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