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勺|中国古人用什么掏耳朵?( 三 )


耳挖簪在明代的使用更为普及 , 是王孙贵族或普通平民发髻上的常见之物 。 明代通俗类书《增补易知杂字全书 · 金银首饰靴鞋门》中就有:“……耳坠、戒指、耳爬、齿托、纽珠……” , 其中的“耳爬”便是此物 。 从耳挖簪的实物发现来看 , 也以明代者最为丰富 。 与此前的挽发用钗不同 , 明代不论男女 , 挽发几乎都是用簪 。 又因为发髻上常常要戴冠或罩网巾 , 故用作挽发的簪子总是很短 , 通常在十厘米上下 , 一般不超过十三厘米 。
明代耳挖簪的样式相较宋元有了明显的变化 。 与宋元耳挖簪的扁长形不同 , 明代耳挖簪簪柄为圆锥形或四面锥形、六面锥形等 , 耳挖与簪柄连接处由细圆形颈部相连 , 这一部分相连处通常又饰有多道弦纹 , 呈竹节形 。 除此 , 有部分明代耳挖簪细颈部平滑 。 明代也有如意簪 , 明代的如意簪虽然与耳挖簪还有相似之处 , 但已基本摆脱了端部小耳挖的影响 , 如意的样式特征更为明显 , 装饰性更强一些 。 装饰者已基本摆脱耳挖簪固有形制的影响 , 夸大了耳挖部分 , 装饰意味更强 。
耳勺|中国古人用什么掏耳朵?
本文图片

明代耳挖簪(宋蕙家族墓出土)
明代耳挖簪在功能上相较宋元有了很大的提升 。 首先明代耳挖簪圆锥状或六面锥状的簪柄更有利于手握的牢固性 , 也方便挖耳时的灵活转动 。 其次 , 颈部的竹节形设计不仅起到装饰的作用 , 也更加有利于耳垢的清洁 , 现代采耳器具中就有这样的设计 , 第三 , 是耳挖簪的长度设计 , 从现有资料来看 , 明代的耳挖簪大都在十厘米上下 , 长度较宋元明显变短 , 更加方便手持的舒适性 , 不管是自己清洁耳朵或由另一方辅助实施时 , 这样的尺寸都较为合适 。
而像采耳这样的服务项目起源尚无定论 , 不过采耳习俗的普及与佛教在我国的普及有着一定的关联 。 耳根为“六根”之一 , “耳根清净”是“六根清净”的一类 , “耳根清净”一词完整出现于《圆觉净》卷上:“闻清净故 , 耳根清净 ;根清净故 , 耳识清净 。 佛教十八罗汉中的“挖耳罗汉” , 因其论耳根最为到家 , 塑像表现的也是一位闲逸自得、神情惬意的挖耳罗汉 。
《优婆塞戒经》中将耳挖与如意、摘爪一同作为布施之物列出 , 可见佛教经文中对个人卫生程度的重视与提倡 。 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一件鎏金铜蹀躞饰件 , 也直接印证了耳挖常作为外出布施化缘的佛门子弟随身携带之物 。
虽然具体时间不详 , 但采耳之术应该早于宋代就有了 , 《西湖老人繁胜录》“诸市”条中记载市场所售之物有:“细扣子、闹城 ( 娥 ) 儿、消息子、揪金钱 。 ”这里的“消息子”也就是耳捻子 , 也是一种采耳之物 , 耳捻子、耳挖和镊子都是采耳时必不可少的工具 。 《永乐大典》为宋元梳剃伎艺之人编录的《净发须知》卷上“大行程诗话”收有三首《消息》诗 , 其一写道 :“形如箭撞似鹤毛 , 细软由能入耳曹 。 响镊相依似蝉噪 , 得人清爽意惶惶 。 ”形象地描绘了“消息”的形制 。 刘瑞明在《冯梦龙民歌集三种注解》中对“消息”注释:“据《苏州常言俗语》载:‘捎息:挖耳子 。 ’”
“捎息”同“消息” , “消”的意思是转动 , 也就是以“消息”或“耳挖”于耳中捻动进行局部按摩 , 宋周密《志雅堂杂钞》卷上《医药》载 :“今之消息者 , 不知起于何时 , 然药方《千金方》自有按摩之术 , 如十段锦之类是也 , 唐时有按摩博士 。 ”又宋陈叔方《颍川识小》载 :“今市井间有为人消息者 , 其按摩之馀术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