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勺|中国古人用什么掏耳朵?( 四 )


古人的采耳究竟有多舒服?《消息诗》其二也写道 :“耳作蝉鸣似有琴 , 身无气脉不通风 。 妙手精玄轻一镊 , 教人快乐自玲珑 。 ”采耳给人带来的感官愉悦可见一斑 。 明代 , 采耳作为养身之道十分普及 , 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 · 论文房器具》既历数了书房客厅常备的文具文玩 , 还开列出了“内藏抽斗”中的日常梳剃器具 :“更有一窍透开 , 内藏抽斗 , 中有刀锥、镊刀、指锉、刮齿、消息 , 挖耳 , 剪子 , 收则一条 , 挣开成剪 。 ”“消息”、“挖耳”都列于其中 。 明代中后期 , 崇尚奢靡享乐的社会风气盛行 , 采耳作为养生享乐、生活闲逸之事 , 得到社会上层阶级及士大夫们的喜爱与推崇 , 而在明代的民歌时调里 , 采耳甚至作为男女性事的隐喻与象征 。
到了清代 , 人们对采耳的追求更是不减 , 对于寻常百姓来说 , 一般的采耳都是刀镊工来服务的 。
刀镊又称“刀籋” , 即刀和镊子 。 刀是古代去除毛发修整头面的主要工具 。 镊子 , 既是摘除毛发的工具 , 也是是招揽顾客的一种工具 , 由两根铁片(棍)一端焊接而成 , 焊接部位再加一手持铁棍 , 用另一铁棍划过两铁片(棍)之间发出声音 。 刀镊工是古代专门从事梳发、修鬓、修须、修眉等面部毛发清洁、修整、梳理 , 兼及身体局部推拿按摩的工匠 。 这种职业者还被称为刀镊徒、刀镊妇、镊工 。 “理发”一词最早见于朱熹《诗集传》为“其比如栉”的注释中 , “栉 , 理发器也” , 是指梳理头发 。 至清朝 , 刀镊工服务增加剃发一项 , 故刀镊工又称剃头匠、剃头者 , 且有 “待诏”“待招”“三旗兵役”等官称 。
元代王喆《蓦山溪·赠刘哥会剃头面》称:“公能刀镊 , 将彼姿颜接 , 刮削与提寻 , 甚停当、心洽意惬 。 如描似画 , 眉秀鬓须齐 , 添嫩貌 , 减裏容 , 又更增言捷 。 内灵和协 , 无质无腮颊 , 妙手有何述 , 敢把此、分明拈捻 。 若还会得 , 慧剑便磨砻 , 呈白刃 , 显青钢 , 剃出圆成晔 。 ”这首词基本涵盖刀镊工主要服务内容 , 如修鬓须、按摩 。
清朝以后 , 刀镊工要掌握十六种技艺 , 包括八种顶上技艺 , 即剃(头)、刮(脸)、梳(头)、编(辫)、掏(耳)、剪(鼻须)、剔(眼)、染(发) 。 还有针对全身的八种技艺 , 即捏、拿、捶、按、接、活、舒、补 。 也有十一种之说 , 即捏、掐、捶、攥、揉、搓、剁、弹、捺、敲、刺 。 后来 , 这丰富的技艺减少仅有剃头、刮脸、剪鼻须、掏耳朵四种 。
耳勺|中国古人用什么掏耳朵?
本文图片

杜德维的相册(1876-1895)中刀镊工为客挖耳
和现今理发师不同 , 刀镊工除修整面部毛发 , 按摩、挖耳也是其基本职能 。 按摩也是刀镊工不可忽视的工作内容 。 刀镊工挖耳则有较大风险 , 轻则感染发炎 , 重则失聪 。 清末《东方杂志》第三十三卷第十一号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左耳原能听 , 六年前被理髪匠人将耳鼓挖破 , 当时如闻雷轰一声远致全声 , 其后数月耳吼不绝 。 后经中医治好 , 听觉如旧复 。 ”后来 , 官方民间都开始强调理发卫生问题 。 1922 年10月17日的《晨报副镌》上刊有陈颂平:《卫生经验谈》 , 内容有号召国民“万不可使理发匠掏耳 , 及用刀修眼 , 卷耳鼻毛等 。 ”
现如今 , 从事采耳的是越来越多 , 花样也是眼花缭乱 , 只是相较于当年的刀镊工恐怕也并没有特别专业 , 万一失误 , 也容易出现耳朵感染或者损伤等后果 。 并且过度清洁反而不利于耳朵保养 , 虽说挖耳朵真的很舒服 , 但是还是要保持理性与健康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