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南怀瑾先生:年轻人不要去钻研佛学与易经( 二 )
文章插图
他自己也在文章中写到自己读佛经只觉头脑昏昧,心智闭塞,不能够领悟其中的精妙之处。
到了后世甚至有了苏轼是“佛学名家”,但却是佛教“门外汉”的称号,就是因为苏轼未能斩却俗世牵挂,以致境界停驻不前。
由此而见,人往往经过巨大变故,心如死灰,欲念寂灭才能超脱红尘,成佛为道,这是有道理的,为俗世纠缠的凡人并不适合研修佛道之学。
文章插图
其三,佛道典籍蕴藏深意,研读要有丰富的阅历。
古代私塾常见的教法就是死读书,背死书,指的就是先生会要求学生将书背熟,但是却少做讲解。
因为一些古籍的内容固然深远通透,但是阅读者和背诵者的境界却是阻挡他们深入了解背后道理的阻碍。
在学习者未能有广泛的社会体验之前,是不可能根据讲解理解深意的。
文章插图
我们身边的例子就是老师或长辈会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但是因为人生阅历不够,未能体会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冷暖,经常认为这些道理枯燥乏味,一听就懂,一用就懵。
只有在体会过生活的酸甜苦辣之后才能了解当年那些劝告的正确和可贵。阅读佛道典籍也是如此,先哲将自己对于人生的感触和领悟凝练浓缩,在不大彻大悟之前是极难读懂的。
青年人社会阅历浅薄,粗略读来只会觉得晦涩难懂,难以领会奥妙,一心钻研只会浪费时间。
文章插图
活在当下
“儒释道”三家中儒学鼓励出仕治学,匡扶天下,经世致用;道学推崇道法自然,顺势而为,和谐相处;佛学讲求破除表象,修心舍身,割舍欲望。
青年人血气方刚,正是世俗出仕,有所作为的大好时机,南怀瑾先生对青年人的这番规劝也是敬告小友们要活在当下,在尘世中努力进取。
如上文所说,研究佛道经典智慧,学识,境界,阅历缺一不可,这些都是青年人所缺失的。
文章插图
青年人正应当顺从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其位谋其政”,积累自己的学识,提升自己的境界,丰富自己的阅历,到了中年甚至是老年再读典籍,自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 佛道@南怀瑾先生:年轻人不要去钻研佛学与易经】否则年纪轻轻便因为研读典籍形神憔悴,了无生气,为人处世皆是无欲无求,顺其自然。纵使将典籍倒背如流,整日围着青灯古佛打转,也只是如苏轼一般的“佛教门外汉”,又能真正体会践行多少这些哲学观念呢?
因此这也是南怀瑾先生规劝青年远离佛道的原因之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由此看来,唯有投身世俗,活在当下,领略人生百态,最终才能大彻大悟。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 小舍@南怀瑾:人生由衰转盛的迹象,出现这六种情况预示开始变好
- 汤蕴瑾|无锡文学最高奖!宜兴3人!
- 洛瑾!宠文她是王府唯一嫡女,出生时全城櫻花绽放,9个哥哥排队宠!
- 大师!南怀瑾:我曾在四川“求仙问道”,有人挥手成剑,松树应手而倒
- 传统节日#南怀瑾老师:中国强盛起来,非把阴历历法变过来不可
- 更上一层楼@南怀瑾忠告:人生若想成大器,必须做到六戒,不然将一败涂地
- 找到你!南怀瑾的点拨:读《易经》,悟透这四句话,你才能领会其精神
- 无常@南怀瑾先生说:心之神力是观音菩萨,他说得有道理吗?
- 藏器$南怀瑾一般人都缺乏这两件东西,注定只有少数人能成功
- 仙子!秋瑾一首《咏白梅》七律:写品格高洁的梅花,更是诗人自身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