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钱钟书同鲁迅之间的恩怨纠葛——父亲和姑姑曾被鲁迅批得声名狼藉

“鲁迅是个伟人,人物愈伟大,可供观察的方面就愈多,‘中外文化’是个大题目,题目愈大,可发生的问题的范围就愈广……”
1986年,钱钟书在“鲁迅与中外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慷慨发言。台下众人闻之,无不惊愕。因为就在几年前,钱钟书对待鲁迅的态度十分微妙,甚至有点嗤之以鼻。
依照钱钟书的桀骜不驯的脾气,不可能轻易向谁低头。
然而,言多必失。经历过几年前的“一系列挫折”之后,钱钟书不得不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再也不敢四处大声嚷嚷。即便是面对昔日的仇敌,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北京师范大学$钱钟书同鲁迅之间的恩怨纠葛——父亲和姑姑曾被鲁迅批得声名狼藉
文章插图

了解近代史的人也许知道:钱钟书是真的讨厌鲁迅,一生中很少提及鲁迅。即便是提及鲁迅,也没有什么好话。
按照常理,钱鲁之间不会有什么恩怨。事情还得从上一辈说起……
近代史上有四位文人在骂人方面别具一格,他们分别是章太炎、鲁迅、钱钟书、以及李敖。这四人在“骂人”方面全部堪称“斗士”级别。
鲁迅一生骂人无数,骂过的人中包括胡适、梁实秋、钱玄同、高长虹、钱基博、杨荫榆……
钱钟书的生父钱基博属于老一代文人,从小在“儒学”的熏陶下长大,接受的是传统教育,观念十分守旧。鲁迅属于白话文运动的领军人物,二人在学术观念上难免有所冲突。习惯了“之乎者也”的钱基博无论是名气,还是骂人功底都远不及鲁迅。再加上当时白话文也是大势所趋,钱基博此时站出来无疑是“飞蛾扑火”,被鲁迅批了体无完乎不说,还被年轻学生扣上了顽固派的帽子。


北京师范大学$钱钟书同鲁迅之间的恩怨纠葛——父亲和姑姑曾被鲁迅批得声名狼藉
文章插图

输了“论战”的钱基博气不打一处来,只能将钱钟书唤到一旁,告诫他将来要做诸葛亮、陶渊明式人物,千万别学胡适、鲁迅他们做“坏人”。钱基博骨子里只是个守旧老人,钱钟书一直将父亲的教诲铭记于心,以至于一直迷失在文言文的胡同中走不出来,让李敖找到机会,挖苦成了“读死书”的书呆子。
杨荫榆本是杨绛的亲姑姑,曾担任过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当时,刘和珍和许广平刚好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她们一个是鲁迅先生的爱徒,一个是鲁迅先生的爱人。
1924年秋,学校开学。刘和珍和许广平等人没有及时到校,旷课一个多月。杨荫榆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准备严肃整顿校风,决定开除刘和珍等人。


北京师范大学$钱钟书同鲁迅之间的恩怨纠葛——父亲和姑姑曾被鲁迅批得声名狼藉
文章插图

眼见自己的爱徒和爱人受人欺负,鲁迅立马联合一些名人站出来,接连写了几十篇文章批判杨荫榆。介于鲁迅先生在国内的声望,杨荫榆的名声很快跌入谷底,沦为了众矢之的。
鲁迅先生的这次批判运动,不仅让杨荫榆声名狼藉,再也没能站起来,而且丢了饭碗,四处遭到罢黜。甚至直到1938年杨荫榆在抗日活动中牺牲,仍然有不少不明事理的人幸灾乐祸……
父“母”之仇可谓是不共戴天。
父辈那代人的恩怨,自然而然或多或少会影响到钱钟书。奈何鲁迅当时的名气太大,又有姑姑杨荫榆的前车之鉴,钱钟书对鲁迅的态度只能保持谨慎。


北京师范大学$钱钟书同鲁迅之间的恩怨纠葛——父亲和姑姑曾被鲁迅批得声名狼藉
文章插图

随着老一辈文人的离世和“声名扫地”,地位和名气节节高升的钱钟书,开始试图批判鲁迅。为此,甚至不惜借助胡适来讽刺鲁迅,说什么“鲁迅也只能写短篇……鲁迅骂了一辈子胡适,胡适从来没有回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