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到建筑,小至钱币,天圆地方渗透在古人的艺术生活

建筑$大到建筑,小至钱币,天圆地方渗透在古人的艺术生活
文章插图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有名言:“欲识浑沦无斧凿,须从规矩出方圆。”中国亦有俗语云:“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意思是为人一定要遵循规矩,有原则不苟且,但在特定情况下,更要学会变通,不能死板教条。
中国人在观察宇宙万物运作中,归纳出阴阳之道,天圆地方也逃不出这样一种辩证的框架。表现在各种传统文化艺术中,最后都是萌识辨理、格物致知,进而实现知行合一的圣人之道,它至今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建筑$大到建筑,小至钱币,天圆地方渗透在古人的艺术生活
文章插图

西周青铜追簋(故宫博物院藏)
“方”是规整,“圆”是应变,两者合一就是“智圆行方”,也是中国人处世的基本哲学
传统社会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顽童们不听话的时候,长辈就会用这句话告诫他们。规矩,本意由规和矩组成,规就是圆规,可以用它画圆,矩则是为方之器,可以用其画出规整矩形,规和矩连起来就是方圆之道,意指法度、规范。譬如在一些汉代画像石里,常能看见伏羲、女娲手里分别举着一个矩和一个规,一般被解读为一个神话的图像。为什么要把它们举在手里?可能就因为规矩各自画出的方与圆,共同构成了大千世界。
所谓方圆,不一定只是直观的方形与圆形。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它们更像是一种概念,其内涵具有无穷的丰富性与相对性。一般来说,方具有静态、规则、原则性等特点,而圆则有动态、整体、圆满、灵活性等特点。方是具象,像农田一样方方正正,是可以感触之物,观物若仅停留于方,就会滞于形述,必须由方入圆;圆是天道,虚廓飘渺,天的精神是超越具象的,是万物深层所蕴含的流转不息的生命之流。《孟子·离娄上》里说:“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方圆,一方面代表了过去人对万事万物的归纳,另一方面要和人伦产生联系。这和古希腊人的观念不同,古希腊人认为数学是脱离人存在的,中国人觉得方圆最终是要和人伦产生牵连。这也直接体现在我们的造词里,譬如“方”是规整,“圆”更多是应变,两者合一就是“智圆行方”,这也是中国人处世的基本哲学。
古人常说由方入圆,就是要由具象到超越,由外表入深层,从而领略人伦之旨。在东方人的哲学里,方圆与阴阳、虚实一样,都必须相辅相成,方能不变应万变,或者以万变应万变。有方无圆则拘泥,有圆无方则不立,可以说,方圆理论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渗透进古人艺术生活的方方面面。
建筑$大到建筑,小至钱币,天圆地方渗透在古人的艺术生活
文章插图

玉琮
古代礼制中的明堂建筑,外观象征天圆地方;方与圆的景别布置,更是园林空间的重要元素
在中国古代,天地形态往往被概括为天圆地方,它表现在符号和图像上往往用圆和方作为宇宙模式的象征。此外,过去的人普遍认为天地是有意志的,人的行为应该向天学习,出于这种法天则地的观念,自商周以来就有“制器尚象”的传统。所谓“制器尚象”,就是依照天地的形象来制造各种器物,体现了一种象征宇宙的文化观念。正如《周礼》记载了圭形方以象地,璧形圆以象天,称“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圜通圆。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出土的六壬占盘和太乙九官占盘都是由上下两块构成,上层的盘是圆形的,可以转动,分别标有北斗七星、二十八宿和九宫,下层的盘都是正方形的,标有二十四方位,这正是天圆地方空间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