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刘海粟与徐悲鸿恩怨难解:从年轻斗到去世,彼此瞧不起对方的画( 三 )


而刘海粟之所以深入后印象主义的写意 , 必然是以个人的艺术趣向为旨归 , 但不得不承认 , 有讨巧的成分在内 。
但 ,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 , 讨巧本身又是一种智慧 , 在艺术造诣上 , 也正因为不被传统技法所禁锢 , 才成就了刘海粟 。
这一点 , 想来他自己也是深有体会的 。 这从他撰写的文字中可以窥得一斑 。
“反观我们国家的画家 , 整日伏案模仿前人的画派 , 或者互相借稿仿摹 。 称‘故画家之功夫愈深 , 其法愈呆;画家之愈负时誉者 , 画风愈糜 , 愈失真美’ 。 ”
徐悲鸿|刘海粟与徐悲鸿恩怨难解:从年轻斗到去世,彼此瞧不起对方的画
本文图片

刘海粟画作
艺术的持守与不断深化其实是对内心的一种探索与临摹 , 在反复的实践中 , 刘海粟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找到了核心 , 那就是个性与表现力 。
不惟写实 , 只为呈现 。 不拘于是否逼真 , 只是脑洞大开的自然造物 , 造物嘛 , 势必不那么拘谨 。
对于写实技法的功力不那么深厚的刘海粟而言 , 这也许是他选用泼墨来展现作品的原因之一吧 。
这种大而化之、物我浑然、自由恣意、不拘笔法的艺术思潮也是与他从小所养成的富足生活休戚相关的 。
而这 , 是徐悲鸿所无法了解的 。 早年苦难的经历无一不透露在他的画作中 , 这任是画什么都无法抹去的 。
他的作品是负重的 , 这几乎无一例外 。 无论是嘶鸣的战马 , 还是巨幅人物的油画 , 亦或山水、田园风情 , 总暗含一种“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拼搏 。
徐悲鸿|刘海粟与徐悲鸿恩怨难解:从年轻斗到去世,彼此瞧不起对方的画
本文图片

徐悲鸿画作
他的画风和性格是一脉相承的 , 尤其在后期 , 他倾向于以画作唤醒民众的斗争意识 , 并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作为激励自己创作的动力 。
绘画用于觉醒之能事 , 这其实并无不对 。
许是他儿时的经历 , 在生活上 , 对抗贫寒的压迫 , 追求人生的自由 。 青年时 , 对抗外敌的入侵 , 渴慕自由的国土 。
可能 , 在早期 , 他无异于“以画为枪” , 但他的画作中 , 自由的成分并无凸显 , 反而是“对抗”的味道遍布其间 。
他的画作之于山水 , 多是以树和厚重的石头为主要意象 , 而水的灵动则极为鲜见 。 有时在山间会有诸如房子类的存在 , 但房子没有炊烟杳然的自然乡息 , 却见田间土地的苍漠之感 。
偶有山清水秀的轻快之作 , 刚要有一点悠远田园的意识 , 却又见田间出现的人物 , 担着扁担 , 背着筐头 , 生命之重跃然于画作之间 , 令人难得轻松 。
如同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 , 横亘在徐刘之间 , 他视他的天然挥洒为不学无术的取巧 , 正如他不能认同“雄赳赳气昂昂”的斗志怎么可能称之为艺术 。
徐悲鸿|刘海粟与徐悲鸿恩怨难解:从年轻斗到去世,彼此瞧不起对方的画
本文图片

徐悲鸿画作
他无法得知贫苦的幼年经历深入了他的血脉 , 哪怕气势闳约也是由于忍辱负重逼出的喷薄;而他也无法明白锦衣玉食的生活养出了他天生自带的灵动与安适 。
他与他 , 哪怕彼此喊话也无法传至对方的耳中 。 因为 , 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 , 彼此不可能产生交集 。
其实 , 于艺术而言 , 徐悲鸿是逊了那么一些的 。 因为 , 艺术就是艺术 , 艺术不是为了什么而艺术 。
即便不看画作 , 仅看他的个人气质 , 也能窥见其心之所向 。
徐悲鸿|刘海粟与徐悲鸿恩怨难解:从年轻斗到去世,彼此瞧不起对方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