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童言童语(91-100)|郞晓梅评《中华诗词》校园诗稿作品( 二 )


黄兰淇(辽宁灯塔市佟二堡新市镇二中八1班)
清平乐·参观大连生命奥秘博物馆
白鲨飞雁,虎豹狼虫见。脉络寻来从未断,怎不教人震憾。
同学默默无声,埋头记录匆匆。生命一番思考,撞击懵懂心灵。
郎晓梅:语言顺畅自然,脉络清晰,主题明确。但这首词没有打动我,我琢磨了一下原因。第一个大概是词里边缺少率真的童趣,多是比如“生命一番思考,撞击懵懂心灵”类的小孩作大人语,不像是作为一个天真孩子的自己的真切感受。懵懂的人大抵不会说自己“懵懂”。孩童就应该写孩童的趣。就比如骆宾王的《鹅》,它之所以流传下来不仅仅因为作者的名气,更重要的是那首诗写得活泼形象,是真的佳作。它是孩童语言,是孩童视角,就容易出趣。第二个,词的标题说明作者要写的是“大连生命奥秘博物馆”,但是只有“白鲨飞雁,虎豹狼虫见”是描绘博物馆的,其余都是感慨议论,太抽象了,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你看苏轼写的《瑞鹧鸪·观潮》:“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蹋浪儿。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敧。侬欲送潮歌底曲,尊前还唱使君诗。”词中没有一句不是在写所观潮上之景之事,没有一句是空洞的感慨议论,所以当时的喧嚣热闹的场面今天还活生生地在苏轼的词里上演着。可是小黄同学的“大连生命奥秘博物馆”读后,我只知道有“白鲨飞雁,虎豹狼虫”,再不知道其他,当然就没有苏轼的“观潮”好看啦。
中华诗词!童言童语(91-100)|郞晓梅评《中华诗词》校园诗稿作品
文章插图

张艺(湖南长沙望城区职专学校音39班)
采桑子·诗意春天
春天欲把诗情染。松也萧萧,竹也萧萧,桃李红白朵朵娇。
风梳嫩柳群蜂舞。何处歌谣,此处歌谣,牛背横笛过小桥。
郎晓梅:这首词整体感觉不错,小作者已经基本掌握填词方法。但是我想说两个问题以引起后续创作注意。第一,“萧萧”通常用于残败的时节或荒凉的情绪,用到“诗意春天”不合语境,属于炼字不谐。炼字要注意词语能否与整体语境融洽。第二,“牛背横笛过小桥”句子和意境都很美,符合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审美趣味。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今天这样的场景已经极为罕见了,所以其真实性大打折扣。词的创作本质尚真,尤其是书写日常生活的作品。然而说“尚真”并非就不能写没有真实看到的。比如苏轼《江神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写梦见妻子,“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是梦中情景,不是现实真实,却是梦境真实。然后写梦外的妻子的坟所在的地方,“明月夜,短松冈”,是联想,但是是坟的典型处所,所以虽是虚想也真实。再比如杜甫在《月夜》怀想远在鄜州的妻子“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当时的妻子也许并非如杜甫所想的样子,但是杜甫想象中的就是那个样子,它也是真实的。因为杜甫是依据对妻子的之前的真实认知所写,他写的是他怀想中的妻子的真实的样子,所以联想是合理的。再如范仲淹《渔家傲·麟州秋思》有句云“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不是作者坐在营帐里或者营帐门口就能看得见的,这是一个大场景,应该是操控无人机俯拍而且必须在落日时分还有一定浓度的云烟的时候才能抓拍得到的画面,但是也给人十足的真实感,因为所写的是塞下的典型风景。苏轼的“坟”场、范仲淹的塞下都是彼时彼地典型环境的营造,苏轼的词中妻子、杜甫的诗中妻子都是彼时典型人物的样貌,虽非真见也具有艺术的真实性。 宋人李若水有“牧儿横笛下烟村”(《用张济川所举诗韵漫作》)句也具艺术的真实,因为彼时农耕文明此种景象随处可见,是典型画面。诗词合为时而作,作则呈现其时的典型特点,“牛背横笛”是那个时代而不是这个时代的典型画面,所以失真,尽管也许我们真的在某些极偏远地区还偶尔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