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高启《梅花九首》其二赏读: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 二 )


那白色的果梅花 , 远看好像花不多 , 近看全是含苞待放的密集花蕾 , 在江南冬天的寒雨里 , 远远看去 , 这江南细雨里的冬梅 , 半明半暗 , 如烟似雾 , 隐约和远处的烟水连城一片 。
这句诗联之美 , 萧然清丽而又大气 。 重在一种大气 。 它并不虚无 , 相反是江南乡村梅花的实际景色 。 但是这种状态的梅花是很难描写的 , 我们通常看到的诗 , 写的都是一枝梅花为内容的近处观赏 , 包括梅花名家的林逋 。
这是高启把握大场景的文字驾驭的优异能力 。
这是这首诗最美的部分 , 可单独描绘成画卷 , 但是梅花这样的梅花 , 不好写更难画 , 谁能画中那种淡雅的白中却有无尽向上的生命的动力?
高启|高启《梅花九首》其二赏读: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
本文图片

”薄瞑山家松树下 , 嫩寒江店杏花前 。 “
这依然是高瞻远瞩的大手笔 。 那梅花一树 , 睡在山林农家巨大的松树底 , 岁寒三友 , 自在清素 , 那梅花开在江边的酒店边 , 却比杏花还早 , 早报春来 。
这里暗含了歌颂梅花松竹为伴的耐寒气质 , 也傲娇于春天的杏花 。 都说江南杏花微雨 , 高启说 , 最美江南梅花细雨啊 。
”秦人若解当时种 , 不引渔郎入洞天 。 ”
这是巧用晋朝陶渊明《桃花源记》 , 晋朝陶渊明写湖南武陵山区一带 , 有渔人捕鱼 , 顺着桃花流水上溯 , 找到一片桃花林 , 在水和桃花的源头 , 有一个山洞 , 走进去后 , 是山林环绕的另外一处田园盛景 , 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 , 没有战乱 , 是为了避开秦朝的暴政躲在这里 , 世代生活了几百年 。 后人用桃花源来形容没有被时代压力侵蚀的自然的田园之美 , 成为历代人们向往的人间仙境 。
高启说 , 如果秦朝的人 , 懂得栽种梅花 , 因为梅花的丰产能够带来富庶 , 也许就不会有桃花源避世一说吧 。
这实际是赞美了江南的富庶 , 梅花成为这里的经济产业 , 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 , 也得之世代种植梅花 。 高启说的有一定道理 。 因为从上古周朝或者周朝之前 , 江南或者南越的梅子 , 就非常著名 , 成为不可或缺的和盐铁一样的必需品 , 梅子成为江南重要的物产 , 带动支撑着这里的经济 , 而发生江南的战争 , 也的确比北方的战争来得少 。
高启的这首诗 , 非常大气也接地气描写江南的白色果梅花 , 带着家乡的骄傲 , 更带着对梅花的喜爱 。
而且这里也表明了他的态度 , 他不是避秦 , 无需逃避什么 , 他是热爱上这一方的水土 , 这一方水土上令他骄傲的梅花 。 他愿意长居此地 , 享受普通的太平和幸福 。 甚至是在歌颂当朝 。
高启|高启《梅花九首》其二赏读: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
本文图片

那么高启的死 , 的确是一个文学史上 , 包括他人生的巨大悲剧 。
从小父母双亡的他 , 更看重平凡朴素的生活 , 想和妻子家人生活在一起 , 远离他无法驾驭也无法适应的官场 , 虽然彼时 , 朱元璋放下身段 , 想给这个年轻人以高位和机会 。 但是高启谢绝了 。 多疑的朱元璋 , 认为高启是不愿意效忠朱明 , 他也担心高启被别人所用 。
高启39岁 , 因一篇给地方长官写的建筑《上梁文》里有“虎踞龙盘” , 被朱元璋认为他心怀故主张士诚 , 处以腰斩 。
这真是命运的诡异 。
高启绝命诗有“自知清彻原无愧,盍请长江鉴此心 。 ”这树开在江边的清逸朴素的白梅花 , 就此凋谢 。 而自他之后 , 明朝的诗再也无法达到他那种高度和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