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天才译者”稿酬千字仅五六十引争议,译者“用爱发电”是常态( 二 )


另一方面 , 在高校里 , 翻译作品难以被认定为科研成果 。
“可能很多人觉得翻译不是原创性质的工作 。 ”小江告诉采访人员 , 在学校评价博士生科研成果时 , 他就提交自己的翻译作品 , “那些评审委员会的老师们 , 都挺嗤之以鼻的 。 ”
多名高校学者表示 , 由于图书种类多 , 各校认定标准不一样 , 学术专著和文学名著的译著应该是可以认定的 , 其他图书不一定 。 某双一流高校外国文学方向的教授表示 , 在他们学校文学作品翻译只能算作一半的科研成果 , “价格非常不合理 , 基本是千字60-80元 。 ”译作的回报率极低 。
2014年 , 曾翻译《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名著的译者孙仲旭的离世 , 曾引发外界对译者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的广泛关注 。 那年《南方人物周刊》的报道中 , 就讨论过翻译稿酬低、译作不被高校认可、稿费税起征点低等问题 。 多名译者表示 , 好的译作值得体面的报酬 , 出版社不应把译者当作廉价劳动力 。
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世界文学》杂志主编余中先表示:“稿费确实还是应该上去 , 不然的话 , 斯文扫地 。 ”
译者的稿酬:多种付酬模式 , 依旧不达预期
事实上 , 对于译者的稿酬标准 , 2014年国家版权局发布的《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下称“《办法》”)曾有过规定 。 《办法》中提到 , 以纸介质出版方式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 , 可以选择版税、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或者一次性付酬等方式 。
其中 , 版税是指 , 使用者以图书定价×实际销售数或者印数×版税率的方式向著作权人支付的报酬 。
多名译者和图书编辑告诉采访人员 , 对一般译者而言 , 签版税合同的情形较少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考虑到市场销量、结算方式和周期等诸多问题 , 纯版税模式也可能收益更低 , “如果印量不够高 , 版税收入不如按千字报酬来得划算 , 而且收款周期会更长 , 每年按照销量结一次稿酬 。 ”
对于学术类书籍 , 一般一次性印刷3000册 , 很少会加印 , 所以按版税结算收益更低 , “像金晓宇翻译的本雅明 , 属于学术圈内的小众 , 而小众的学术书是很难挣钱的 。 ”一位曾在北师大出版社工作的图书编辑说 。
译者|天才译者”稿酬千字仅五六十引争议,译者“用爱发电”是常态
本文图片

2014年 , 译者孙仲旭(中)的离世 , 曾引发外界对译者现状的广泛关注 。
上述《办法》规定 , 一次性付酬 , 是指使用者根据作品的质量、篇幅、作者的知名度、影响力以及使用方式、使用范围和授权期限等因素 , 一次性向著作权人支付的报酬 。
多名图书编辑表示 , 一次性付酬是现在翻译界中最为常见的合同 , 但要注意合同中是否买断了译文的版权 。
某主打教辅类图书的国营出版社图书编辑小蔡表示 , 他们一般会跟译者签一次性买断合同 , 即译者只享受署名权和一次性的翻译费 , 不享有版权 。
译者小胡于2019年签署的买断制合同显示 , 译者不得将译稿的全部或部分自行或提供给第三方出版社 , 或作其他目的使用 。 译者只享受署名权和获取一次性报酬的权利 , 不再享受其他任何权利;出版社如何使用该作品的译稿及因此获得的一切权益与译者无关 。
“买断合同其实对于译者的损害是非常大的 , ”果麦文化编辑小夏表示 , 译者享受译稿的著作权 , 应该是可以合同到期再授予别家的 , “但现在很多出版社或图书公司为了续约时不再支付译者报酬 , 会签买断合同 , 买走译稿的版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