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青未了 | 在蓬莱:与东坡同行(中篇)( 二 )


东坡&青未了 | 在蓬莱:与东坡同行(中篇)
文章插图
(三)
吴忠波:去年十月最后一天的蓬莱阁,导游小姐牵引着京客和烟友拜苏祠、登仙阁、望北海,祈愿文曲老守商请龙王再现海市奇景。但见海天微风轻拂,雾霭氤氲,仙岛影影绰绰,忽隐忽现。苏轼求海市的故事,情景再现式的被我们进行重新演绎。巧的是,除了许愿龙王、祭祀龙砚,连导游姑娘都姓龙。
朱湘山:十月下旬的蓬莱,槐树和梧桐的叶片秋色初染,黄叶在飞扬跋扈的海风中纷纷坠落,砸在行人的肩头和头巾上,发出咚咚的声响,空气里流动的,是海水的咸湿气息和太阳烘烤后桂花的幽香。
吴忠波:几年前的黄州赤壁,让苏轼面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而慨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时空转换,一跃千年。眼前的蓬莱丹崖,何尝不是黄州赤壁的翻板。
朱湘山:苏轼站在蓬莱阁上,苍茫的大海水天一色,潮起潮落,浩渺无边,他的思绪也像眼前的大海一样潮汐奔涌,别有一番炎凉。
吴忠波:在赴登州的海船上,苏轼见到胶东半岛南北迁徙的鸟类,也会感同深受触景生情。他难免会想起前代和本朝的宦游士子的求官为官贬官历程。宦途浮沉,远涉山海,任职边郡,执政穷邑,他与李白、范仲淹等“宦游”的经历,又有何别样!
朱湘山:其实,这样的异地任职对于苏轼,早已司空见惯。自1071年至1080年在不足十年的时间里,苏轼由杭州、密州、徐州到黄州多达4次调动。而且,随着苏轼的频繁调动,其任职地越来越远,官职也越来越小。调动,对于苏轼,其实就是一种不断被流放疏远的过程。
吴忠波:宋代的地方官以文官任之,属于“差遣”性质,任职时间都不长,蜻蜓点水的多。这种制度设计,使许多人无长远打算,只有权宜之计。而苏轼却不屑于官场朋党攻讦、弄虚作假,所到之处,为民请命,为州建功,成为极具民本思想和家国情怀的好官良臣。
朱湘山:登州任职是苏轼的第五次异地调动,但这次调动的意义却不同以往。对于苏轼来说,到登州任职是遭受“乌台诗案”残酷迫害后的一次平反,一次重新起用。当时的苏轼一定是踌躇满怀的,一如他在杭州等地一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充满他的心间。
不学孙吴与《六韬》,敢将驽马并英豪。
望穷海表天还远,倾尽葵心日愈高。
身外浮名休琐琐,梦中归思已滔滔。
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螯。
一一奉和陈贤良
当苏轼得知调任登州的时候 ,他以这首诗向友人抒发了自己对事业的期待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吴忠波:宋代任职期短是事实,但没有如苏轼登州任这么短暂。十月中到任,至离任仅仅五天,恐怕是古代封建州府任职最短之最。时间虽短,入境问农,帮贫解困,调研边防,整肃水军,且在居登逾月内,苏轼卧床带病完成了州守使命,这在古今历史上也是难找的勤政爱民的典范啊!
身世相忘久自知,此行闲看古黄腄。
自非北海孔文举,谁识东莱太史慈。
落笔已吞云梦客,抱琴欲访水仙师。
莫嫌五日匆匆守,归去先传乐职诗。
一一留别登州举人
当苏轼离任登州的时候 ,他又以这首诗向登州父老和世人表明,我虽然只做了匆匆的五日太守,即使归去也要向先贤学习而履职尽责,不但回朝廷继续发挥作用,而且把解决登州民生问题也会揣在心上。
东坡&青未了 | 在蓬莱:与东坡同行(中篇)
文章插图
朱湘山:然而,登州的任期之短却出乎他的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