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爱东谈故事学的共时研究

|施爱东谈故事学的共时研究
本文图片

施爱东(章静绘)
民间故事是一种结构稳定的功能组合、一个自组织系统 , 一棵生命树 。 所有情节都有一套相对稳定的结构或套路 , 而所有的套路 , 都是特定功能相互制约的最优结果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施爱东主要研究方向为故事学、谣言学、民俗学学术史等研究 。 最近他出版了《故事法则》一书 , 运用共时性的研究方法 , 先将故事看成一个生命体 , 从中解剖出一个个生命器官 , 然后讨论这些器官的功能和作用 , 最后讨论这些器官的结构法则 。 在接受《上海书评》的采访时 , 他指出:故事的土壤永远都在 , 因为讲故事和听故事是人类永恒的心理需求 。 叙事活动是永恒的 , 也是有规律的 , 而规律又是不断变化的 , 所以说 , 故事法则也会随着社会文化和传播条件的变迁而做出适应性调整 。
|施爱东谈故事学的共时研究
本文图片

《故事法则》 , 施爱东著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21年11月版 , 256页 , 69.00元
您这本书是讨论故事学研究的 , 能先介绍一下什么是故事学吗?
施爱东:故事是个很宽泛的概念 , 小说、戏曲、电影都在讲故事 , 但是研究小说、戏曲、电影的学问并不叫故事学 , 因为它们都是综合艺术 , 涉及的知识域比较宽 , 可以讨论的话题非常多 。 故事学一般特指民间故事的研究 。 民间故事短小精悍 , 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所收录的故事为例 , 平均每则故事只有一千四百多字 , 再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格林童话全集》为例 , 平均每则故事也只有两千一百字 , 这还是经过了威廉增订后的字数 。 正是因为短 , 所以故事研究的着眼点非常集中 , 故事规律也更容易找到 。
中国故事学有很多流派 , 比如地理历史学派主要追溯民间故事的历史发祥地 , 通过不同地区的故事异文的比较 , 确定故事的形成过程以及故事流传的地理范围;故事文化学派则着重分析故事主题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 。 我这本《故事法则》属于故事形态学 , 这一派主要研究故事的结构、要素及其功能 , 有点类似于生物学上的动物解剖学 。 就是先将故事看成一个生命体 , 从中解剖出一个个生命器官 , 然后讨论这些器官的功能和作用 , 最后讨论这些器官的结构法则 。
您在第一章特别介绍了普罗普的共时性研究 , 而顾颉刚先生对孟姜女故事的研究似乎强调历时性 , 两者是矛盾的吗?
施爱东:故事学流派虽然多 , 但主要可以分为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两种方法 , 两种方法之间几乎互不兼容 。 历时研究的代表人物是顾颉刚 , 他的代表性作品是《孟姜女故事研究》 , 特点是通过大量的文献钩沉 , 梳理一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和传播中的变异 , 进而探讨造成这种变异的原因 。 共时研究的代表人物是俄罗斯的普罗普 , 他的代表性作品是《故事形态学》 , 特点是通过对大量同类故事的比较分析 , 探讨故事的结构要素和结构规律 。 相应的 , 我也把我的故事研究严格区分了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两个部分 , 分成了两本书 , 历时研究部分叫《故事机变》 , 共时研究部分叫《故事法则》 。
【|施爱东谈故事学的共时研究】您在书中多次运用母题、功能项、节点等概念 , 对非专业读者来说有些困惑 , 能具体解释辨析一下吗?
施爱东:母题是最通用的故事学概念 , 是故事的最小构成单位 , 相当于一部机器的最小的零部件 。 母题的英文是motif , 原是音乐用语 , 指一首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组音符 , 后来被借用到故事研究中 , 专指那些在不同的故事中反复出现的故事要素 , 胡适将之音译为“母题” ,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误译 , 台湾的金荣华就一直坚持要译成“情节单元” , 但是因为胡适的译法已经成为习惯用法 , 现在很难扭回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