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南怀瑾:修行到一定阶段,身体会有些变化,但是别害怕

在这样的文化之下,我们的宗教似乎也都是在指导我们更加关注内心、关注自我的感受,而非外物的影响。从“爱信信”的道教到讲究入定的佛教,似乎都是在教人摒弃外物,更加关注自我。
不过,一旦过于关注自我,总也会产生一种副作用,那就是你总会觉得自己哪里有问题。我们大概偶尔也会有这样的感受,例如原本可能只有一点不舒服,或者是隐约觉得有点不舒服,但一旦开始关注它,你就会觉得越来越不舒服,甚至难以忍受这种感觉。
而对于这样的问题,南怀瑾大师曾经也有过解释,他觉得身体有变化是正常的,别害怕。


儒释道@南怀瑾:修行到一定阶段,身体会有些变化,但是别害怕
文章插图

在修行中感受人生
【 儒释道@南怀瑾:修行到一定阶段,身体会有些变化,但是别害怕】国学大师里有许多最后都成为了宗教大师,他们有的选择了遁世修行,有些虽还在红尘,但同样对于宗教学说、理论有着深刻的研究和身体力行的实践。南怀瑾就是这样一个国学大师。
南怀瑾,出生于民国时期的浙江乐清,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
他曾随国民政府迁至台湾,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的教授;他间接促成九二共识,后曾旅居美国、香港,最终定居苏州太湖大学堂;他精通儒释道多种典籍,致力于建设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又是许多人心中的“大居士”“禅宗大师”。
南怀瑾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归纳和演绎了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意图告诉人们东方有圣人,西方也有圣人,此心同、理亦同。在台湾时,南怀瑾侧重于研究佛法,他用佛法真谛实践人生的价值、用佛法去阐释人生。
尽管他曾写过《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两部著作,也曾在川北大德袁祖焕仙坐下悟道,但他始终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被称为“佛教徒”,而人们却从他的谦虚中感受到,其实南怀瑾担心的是人们将学佛变成了一种形式、一种迷信。


儒释道@南怀瑾:修行到一定阶段,身体会有些变化,但是别害怕
文章插图

在南怀瑾眼中,学佛是研究人生,他觉得离开人生、身心性命的研讨,便不会有其他学问的存在。他认为人类从未缺少追求的真理的热忱、也从未停止过追寻真理,只是时代变幻、生活变化可能会令我们离真理越来越远,而我们可以从儒释道三家的学问中,找到发现错误、改变错误的能力。
南怀瑾一生都在践行着这种信念:大平凡就是最高贵,所谓“凡夫”其实恰恰是不甘于平凡的。


儒释道@南怀瑾:修行到一定阶段,身体会有些变化,但是别害怕
文章插图

在修行中找到知觉
如果说这样的概念太过于抽象,那我们也可以从更平凡、更平凡之处入手来思考这个问题,比如身体的知觉。南怀瑾当然是在修行的。他在袁焕仙坐下悟道;在峨眉山大坪寺闭关,通阅大藏经典;他远走康藏、遍访有成者,他当然是在修行的,也确实一直在修行中感知自己。
南怀瑾曾经提过,修行到一定的阶段,身体就会有些变化,但是我们并不用为此感到害怕。为此,他举了例子,他曾在《南禅七日》中提到,他打坐时腿一直都是跷得很高的,膝盖离下巴很近,感觉腿撑着很难受,不像其他一些大师们一样姿势庄严。
不过有一天他下定了决心,有了“不证菩提不起此座”的气势了,结果腿就突然“下去了”,身体就突然“挺了起来”。


儒释道@南怀瑾:修行到一定阶段,身体会有些变化,但是别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