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王人博:我们需要发现行动的逻辑,而不仅是书面的规则|思想图谱

“破除某某中心主义并不是一个口号 , 创造出属于中国人的理论以及概念、范畴体系并为世人所承认 , 需要研究者脚踏实地的学术努力 。 衷心希望中国出版家们能发现这样的作品并送到读者面前 。 ”
最初的构想里 , “人文阅读思想图谱”只是一次出版建议收集尝试——业界需要了解学界发现了哪些闪光的作品 , 学界也希望出版界能够关注到他们发现的璞玉 。 于是在2021年的最后一个月 , 书评周刊集全编辑部之力 , 向与我们有联系的人文学者、创作者问出了如下三个问题:
您在2021年持续思考的问题;
您在2021年关注到哪部未引起足够关注或未引进出版的作品;
您期待看到怎样的中国原创作品 。
最后我们获得的远远超越了“建议”的层次 。 随着新年的来临 , 编辑部共收回了74份回答 , 总字数逾5万字 。 情感与思辨密度兼具的文字织就一份呈现关联传统与现代、未来与当下的阅读思想图谱 , 他们以自身生活或研究为维度的阅读与追问 , 记录下了虽然蜿蜒动荡 , 但对真挚的爱、对重塑人与人的连接依然充满渴望的2021 。
——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规则|王人博:我们需要发现行动的逻辑,而不仅是书面的规则|思想图谱
文章图片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2022年1月21日专题《思想图谱:2021新京报人文阅读》的B08 。
「主题」B01丨思想图谱:2021新京报人文阅读
「主题」B02丨2021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留给未来的74份回答
「主题」B03丨孙莉莉和朱自强的回答
「主题」B04-05 | 王敬慧、张莉、戴潍娜、马凌、程一身和胡桑的回答
「主题」B06 | 罗新、高林、陈力卫的回答
「主题」B07丨孙歌、唐小兵、福山的回答
「主题」B08丨王人博的回答:发现行动的逻辑 , 不仅是书面的规则
回答者:王人博
规则|王人博:我们需要发现行动的逻辑,而不仅是书面的规则|思想图谱
文章图片

王人博(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持续思考的问题
我的专业是法学 , 即有关法律在国家与社会层面的相关问题 。 但我的兴趣一直停留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历史;一个是法律背后的东西 。 这主要源于一个纯粹自我又未必正确的判断:历史不是“过去” , 而是参与塑造现实的主角 , 一切历史都是为“当下”而活 , 否则就没有“历史” , 历史这个概念也没有意义 。
即便是“考古” , 考古者也不只是为了拨弄几千年前的旧玩意 , 而是试图在时间的尺度内通过地下的秘密通道把“我们”与我们的身前身后连结起来 。 这话有点抽象 , 举个例子:我对某个人物(法律人物)感兴趣 , 有两种关注的方式:一是分析他此时此地的所作所为 , 直截了当;另一个比较迂回:看看他成长过程、人生中经历的事件以及他通常的反应 , “习性”决定行为方式 。
历史还有一种意义:人与人之间在许多问题上可能存在分歧 。 有人会坚持“历史思维”——不一定就是历史主义的立场 , 认为某些东西是合理的 , 是历史发展阶段的特质所在;另一些人从“价值”出发 , 可能认为这些东西超越了历史 , 具有普遍主义意义;而另一些人可能既不注重历史过程的重要性 , 也从“非合理性”上否定其价值 。 这也大体上可用以描述中国知识分子现实存在的样态 。
法律很重要 , 但这种重要性主要表现于国家层面 , 用以建构国家性制度 , 法律、法令、规章都以书面的方式存在着 。 然而 , 建构的制度是一回事 , 制度如何运作以及运作方式是另外一回事 。 换句话说 , 书面的规则在现实中如何起作用 , 公共言语表达往往表明的是态度 , 而不是行为的真实逻辑 。 事实上 , 制度与规则的实效有时与公共言语表达并不一致 , 而是在不同人的关系的处理中 , 经过“磋商”、“妥协” , 采取有效策略而实现的 。 研究者所见的往往是书面的、公共言语表达的部分 , 而不是背后的真实行动过程 。 行动机制才是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