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点$向“月宫”进发 吹吹海淀的凉风( 二 )
刚入展厅的两幅“老画儿”《停公假日》与《春?》便首先提供了这种风采与基调。画面中的三位女性状态不一,但都沉着优雅地穿越彼时现场,引着时代的风姿到达今天,她们有踌躇,有意气,又都带着强烈的“人味儿”,期待与思索着未来。这两件作品像是一颗定心丸,又似友善亲切的导览员,在展览展开后庞杂纷繁的信息漩涡中守护与平衡着观者的心,让我们不至于眩惑与迷失。看过太多思索科技和未来的展览,它们很多都在技术秀、奇观制造与酷视觉的营造中有些走火入魔,当失掉了“人”的基准,那些精心制造的“宏大”与“酷”都会反噬我们。
视觉艺术大行其道的今天,它不断被资本、技术与时代的色欲裹挟与包装着,在与无数时尚、潮流的相互卷集中,遮蔽与摧折着艺术自身;真的问题被避免谈及,真的关切与期待亦无回声。面对此种状况,中间美术馆守阵的方式即是纸页文本,《希望的原理》中纸本涵盖了书页、剧本、图表、诗篇、杂志、手稿等丰富形质,它们各有风范,在串联起驳杂的展览话题同时,亦不消泯于某种文本的功能/工具性,自身都是十分优秀与独立的作品。在观展过程中我得到最多的收获与感动也正来自这些精悍的纸本。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王西彦《神的失落》以及后面的四篇《自序》。在这四篇自序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如何在新的时代迷惘中复还希望的原点,呈现自己进一步的思考与情感。这长近四十年的漫长回看,即是一次向历史取火的过程。而把这份回看置于“希望的原理”语境中,我们则可以在阅读和比较中参照一个写作者在忧虑与热望之间的自我梳理;一份关于创作历程、背景、方法与作者心念的,翔实而宝贵的记录。
欲望的能量、现代病及其反制
人们极易把“欲望”错认为“希望”,或者说这两者本就是孪生之物,无法拆分。在现代化的集体梦境中,它们之间的纠缠则变得更为紧密,分辨与平衡则更为困难,但创作者们也会借势欲望,在希望与欲念的良性糅杂中,让希望变得更为立体可信。“希望的原理”则也提供一套希望与欲望之间的平衡术或组合拳,以个体丰富情感之测度,促生出一种针对现代病的,新的反制策略。
在六旬追星女子要嫁靳东的电视节目片中,我们遭遇理想伴侣与自身环境的重大裂隙;在无人机重复的宣言中,我们感受到因信赖而把权力交托给公共之后的一种缥缈与无力;而在舞蹈动态反制算法与监视的实践中,我们获得了用身体反打技术的能量自赋权;在纪录片导演冯可慧对亚高山地的观测与深探中,我们看到了“乌托邦社群”的建树与迷惘。
还有粗粝猛烈的大同大张、诗意朴质的弗朗西斯·埃利斯、心细敏锐的方天宇、机巧致密的张哲熙……在“希望的原理”的比对与交互中,我们也更容易发觉创作者是如何置身于他们的环境与议题,以及这每一个个体的希望与欲念如何在作品中发挥作用。而为了让这一层面的作用能够发挥效果,可以看出策展人们的集体工作如何在其间发挥了重要的导流功能。
展览与观众之间的隐形障壁
要知道:观展当然是一次智识与精神的体验,但它必然也是以一次身心在场的良好体感经历为重要基础的。而现在五花八门的展览中,策展团队往往完成顶层设计与美学规划后便“事了拂衣去”,对观展体感的把控工作成为策展长跑中最易被忽略的一段。展览是一个关于交流的过程,而若只做设计而不顾体验的话,观众对展览精神的领会则会被体感设计上的各种疏忽而折损,也是对策展精神与展览思想主旨的背离。我认为在“希望的原理”展览中,美中不足即是在这最后的行程中亏了一口气。我也在此把观展中自己感受到的用心与不足一一列举。
- 杨玲@成华亮晶晶丨成华区检察院开展“把爱带回家-送法到家让孩子健康成长”2022寒假儿童关爱服务活动
- 韩美林|“韩美林生肖艺术展”亮相海口 邀观众开启生肖“盲盒”
- 艺术|源于海派的抽象艺术,“尊崇与信念”上海展出
- 梁思成&钱钟书一段话把林徽因“不干净”写到极致,她不是女神,是绿茶
- 南怀瑾!老祖宗的忠告:一个人要想成事,切忌三个“多”字,早明白少吃亏
- 张全胜@迎新春贺新年|枣庄万达广场这场送“福”活动别样精彩
- 年味$新春走基层|“年味”来啦!篁岭古村晒“幸福”
- 福进@“翰墨香濮院,福虎迎新春”书法文化下乡受欢迎
- 艺术展!龙宇翔应邀出席斯洛伐克“21世纪头饰”艺术展
- 留杭!100份“钱塘妈妈”牌暖心礼包为留杭过年的女职工送上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