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汉文帝霸陵发现背后 四代考古人的20年( 三 )


而霸陵并无封土 。 公元前157年 , 崇尚节俭的汉文帝在驾崩前留下遗诏:霸陵山川因其故 , 毋有所改 。 他希望 , 自己入葬的陵墓不要破坏原始地貌 , 不要人为起封土 。
正当汉陵考古队发愁时 , 西安市考古研究院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2006年 , 他们曾在窦皇后陵800米外 , 也就是黑陶俑被盗地点附近 , 发现了没有封土的特大型墓葬——江村大墓 。
由此 , 窦皇后陵与凤凰嘴、江村大墓的关系进入考古工作者的学术视野 , 开启了对文帝霸陵具体位置的讨论 。
2017年 , 汉陵考古队开始对江村大墓外藏坑进行勘探发掘 。 洛阳铲不断冲击着黄土 , 随着钻探的深入 , 一个规模很大、顶级配置的墓葬出现了 。 墓葬形制是“亞”字形 , 墓室边长约73米 , 四周有110多座外藏坑 。
“在汉代 , 这是最高级别的墓葬形制 , 只有皇帝或皇后能使用 。 ”马永嬴觉得江村大墓可能是霸陵 , 但考古是一门科学 , 需要翔实的证据 , 他们手中的洛阳铲并没有停下……
钻探外园墙
橘黄色的朝阳刚冒出地面 , 探工汪照宏就来到了考古工地 , 他头戴黑绒帽 , 戴上橙色的塑料手套 , 便拿起用于钻探的探铲 。 淡黄色的探铲需要组装 , 一节杆子长一米 , 重四五斤 , 他最多能提起八米的杆子 。 半圆形的铲子垂直插入地面 , 一转一提 , 杆子在汪照宏手中来回穿梭 , 圆柱形的土样陆续被取出 。
10分钟后 , 汪照宏已经接了4米的杆子 , 深度越来越大 , 腰也越来越弯 。 即使吹着隆冬的寒风 , 他头上还是冒出了汗珠 。 突然间 , 他觉得手感不对 , 提上土样一看 , 黄土中掺着一层暗蓝色的土 。
“这是陶器 , 在3.5米深的位置 。 ”汪照宏拿起土块 , 掰碎 , 辨认出是陶器后 , 又拿卷尺量了一下深度 , 才给队长马永嬴打电话汇报 。
早在1984年 , 汪照宏就加入了陕西省考古钻探公司 , 学习各种钻探技术 。 勘探汉陵 , 对汪照宏来说是轻车熟路 。 他曾在汉阳陵工作了十几年 , 去的第一天 , 就探出了墓道 , “那个孔打了19米 , 他们之前都没找到那条墓道 。 ”
后来 , 汪照宏又去了江西、酒泉、无锡和沈阳等地的考古工地 。 他说自己像游击队 , 哪里有活 , 就往哪里跑 。 2018年 , 马永嬴把老搭档汪照宏叫回了汉陵考古队 , 当时霸陵的勘探遇到了难题 , 围住霸陵和窦皇后陵的外园墙一直未能完整探出 。
机遇出现在一个雨天 。 其他队员都在休息时 , 马永嬴拉着汪照宏出门溜达 。 他们走在钻探过的泥泞小路上 , 突然发现路边的断崖有点不一样 , 雨水冲刷后 , 看到了夯土墙的痕迹 。 马永嬴说:“我们当时很激动 , 这也是发现外园墙的证据 。 ”
识土辨土 , 是考古人的必备技能 。 不同的土 , 质地、颜色和结构都不一样 , 考古人用肉眼就能看出 。 马永嬴举了个例子 , “温暖湿润时期的植被丰茂 , 相应形成的土层颜色较深;寒冷干旱时期植被稀疏 , 形成的土层颜色较浅 。 而古代的墙是通过夯打土块形成的 , 夯土上面会有夯窝 , 就像石头饼一样 。 ”
如何在一片平地之下找到两千多年前的夯墙?
考古人善于寻找遗存的蛛丝马迹 。 有一次 , 曹龙在下雪后航拍 , 茫茫白雪中 , 有一处地方融得很快 , 土地裸露了出来 , 这意味着下面可能存在墓道 。 还有一次 , 他们看到一片绿色的麦田中 , 有一圈金黄的麦浪 , “下面可能有城墙 , 麦子扎根扎不下去 , 熟得早 。 ”
“我打铲(钻孔)就凭手感 , 拿铲子打到啥土 , 就有啥感觉 。 ”洛阳铲在手中握了三四十年 , 汪照宏练就了一番绝活 。 他不用看土块 , 光凭手感就能辨别地下有何物——有水分的夯土像橡皮泥 , 陶器或瓦片的声音比较脆 , 有盗洞的土手感比较松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