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赵明诚临阵逃跑,令李清照蒙羞,她愤而赋诗一首,成为了千古绝句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如梦令》是为宋朝著名的女诗人李清照所作,短短的33个字,却呈现出了一副美妙的景象,叙述着作者酒后归来的乐事,且以片段的手法,表现出了风景和心情。而结尾以一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更是似有说不完道不尽之意,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有种耐人寻味,而整首诗词精彩至极,文风清雅,情绪满满,令人惊叹不已。而这首诗,也成为了李清照诗词中的巅峰之作,受到了世人的关注。
王亦$赵明诚临阵逃跑,令李清照蒙羞,她愤而赋诗一首,成为了千古绝句
文章插图

1804年3月,李清照出生在济南,家族是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为进士出身,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因此,早期的李家,经济条件比较富裕,生活无忧,而父亲由于喜好文学的缘故,家中藏书颇丰,李清照也因此条件,自幼便沉浸在书海中,受到了文学气息的熏陶。难得是,李清照自小聪慧颖悟,才华过人,小小年仅便素有“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的赞誉。年少时期,李清照跟随父亲到汴京生活,当她一踏入京师时,顿时被眼前的繁华所吸引,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可谓是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当即激起了李清照创作的热情,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她写出了流传千古,广受世人传诵的《如梦令》,而此诗词一经面世,顿时轰动了整个汴京城。据《尧山堂外纪》记载:“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多少文人雅士,无不对她极尽的钦佩。
王亦$赵明诚临阵逃跑,令李清照蒙羞,她愤而赋诗一首,成为了千古绝句
文章插图

公元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27岁的太学生赵明诚恋爱后结婚,当时,双方的家世都势均力敌,可算“门当户对”,李父当时是礼部员外郎,而赵父则是吏部侍郎,均是朝廷中级别较高的官吏。刚成亲时,两人组成的小家庭并不富裕,常常为了温饱而不得不典当一些家中的物品,而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赵明超走上仕途后,才稍微的好转。后来,家中经济条件稍微好了一些,但是两人均是文化的狂热者,对书籍的渴望堪比性命还重,因此,夫妻二人总是常常买书、借书、乃至以衣换书,不绝于耳,乐此不疲。1107年,赵明诚的父亲去世后,他也惨遭奸臣蔡京的诬陷,最终被朝廷罢官夺爵,甚至连家属也受到了牵连。无奈,赵明诚只好带着媳妇李清照回到了青州老家居住,令人他们夫妻没想到的是,这一住便是13年的时间。宣和年间,朝廷复用赵明诚,一纸调令,将其先后调到莱州、淄州担任知州一职。
王亦$赵明诚临阵逃跑,令李清照蒙羞,她愤而赋诗一首,成为了千古绝句
文章插图

靖康2年3月,赵明诚带着李清照带来江宁担任知府一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赵明诚仅仅在任一年,却因为失职而遭到朝廷的罢官,而李清照更是从此事中看到了赵明诚的懦弱和缺乏担当,她内心对丈夫英雄般的崇拜,顿时倒塌,碎得一丝不剩。1129年2月,时任江宁御营统治官的王亦计划带领部下发动叛乱,但是属下担心事情失败而遭到灭门,因此便偷偷的找到了知府赵明诚,向其说明了情况。
王亦$赵明诚临阵逃跑,令李清照蒙羞,她愤而赋诗一首,成为了千古绝句
文章插图

可是,面对叛乱这么大的事情,不知何因,这赵明诚竟然丝毫没放在心上,一点防范和部署也没有,这让下属很是担忧,便瞒着他安排兵马做好准备,以防不测。当夜,王亦果然带领部下造反,并进攻江宁城,但是,终被赵明诚的属下给击败。很快,战争随着天逐渐亮而宣告结束,当属下前去向赵明诚报告时,却发现屋内早已不见赵明诚的踪影了,一问旁人才晓内情,原来昨晚王亦攻城之际,赵明诚一城的行政长官,竟然不顾城中几万百姓的安危,独自一人弃城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