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汇智库 | 曹祎遐 高成凡:促进消费升级,文创集聚区呈现“三新”趋势

去年12月,位于苏州河畔的天安千树以其独特的1000棵树造型成了新晋网红打卡地。然而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苏州河普陀段的18个湾大部分都在天安千树所在的这一段;它将原先的莫干山路涂鸦街变成了自己的“皮肤”,并且未来会与其毗邻的M50、长寿路街道共同打造世界级的展览、展示活动;作为运营方的大洋晶典集聚了一批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创品牌,有一些是亚洲旗舰店,有些是国内首店。大洋千树凭借别出心裁的设计刷新了人们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印象,“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在这里得以和谐共处。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指政府统一规划,文化创意企业相对比较集中,实现资源集约利用,提高整体效益的区域。文创产业集聚区目前摈弃了传统“园区”形态的束缚,而是强调产业上的集聚。一栋楼、一条街、甚至是一个小岛,都可以是文创产业的聚集地。
大洋千树只是寻求创新的众多文创集聚区之一。事实上,这种趋势与人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提升不无相关。“十四五”规划纲要将需求侧管理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导向之一。重视需求侧管理,就要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就要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当今,文化创意消费作为精神文化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新型消费”、“服务消费”的重要构成,是促进消费升级的主力军。为了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同时为市场创造新需求,文创集聚区在形态、业态和生态等方面都出现了新趋势。文化@文汇智库 | 曹祎遐 高成凡:促进消费升级,文创集聚区呈现“三新”趋势
文章插图
天安千树
新形态:锻造开放的城市文化空间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城市的文化空间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书店、电影院等传统城市文化空间却在电子商务的竞争下日渐式微,同时,作为文化聚集地的传统文创园区往往局限于围墙之内,脱离市民生活。于是,为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全新的开放式文创聚集区已成为趋势。
兼具开放性与功能性的空间设计是打造开放式文创集聚区的第一步。开发商应当保留充足的开放空间,减少生产区与生活区的壁垒,便于更多市民参与到文创消费中。在功能设计上,增设咖啡馆、茶馆、步行道等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场所设施,为市民提供工作和居家之余的第三空间,从而形成消费者黏性。以工业码头文化为主题的杨浦滨江在规划上采用沿江带状开放式空间设计,并设有景观步道、含讲解设施的驿站、“工业风”的座椅,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休闲运动。杨浦滨江还利用骑行道举办了“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学生红色寻访活动”,使市民们在骑行健身的同时探访红色足迹、体验红色文化。
随着形态的开放,集聚区与商区、社区的边界可能会逐渐模糊,“三区”(园区、商区、社区)一体化成为发展趋势之一。在这一新形态下,原本是消费者的市民可以参与文创产品的生产、流通,文化要素的传播从一对一、一对多转变为多节点的网络式传播,以至于进一步增长、集聚,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文化中心。例如上海的大学路街区,一二层开有咖啡馆、书店等文创店铺,高层则是居民住宅和文创工作室,社区还经常举办花园节、文创市集等活动,开放给居民、商铺、游客共同参与,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打造出清新惬意的区域性文化中心。
政府在资源上的调配作用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补贴开放空间的公共服务和规划新集聚区的建设。打造开放式的空间意味着很多服务需要向大众免费或低价提供,具有半公共品的特点,由市场机制自主调节可能会出现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对公共服务采取补贴、减税等政策。另外,“三区一体”趋势意味着文创集聚区的影响不再局限于有限范围内的特定经济活动,而是能够通过市民的活动使文化在区域内传播,因此在城市整体维度上对文创集聚区进行顶层设计就更为重要。尽管目前上海中心城区与外围城区的文创集聚区在主题上有一定差异,但区域间重复度依旧很高。顶层规划仍需挖掘更多区域特色文化,使地区间形成差异竞争,使城市文化更为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