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国博“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中的清代饽饽模子“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近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展出了大量与古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器皿,向人们全方位地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其中颇受关注的是食品模具,品种多样,别具特色。比如,元代青釉印花糕点模,清代的木制月饼模子、饽饽模子等。饽饽模子是清代常见之物,是点心铺、蒸锅铺的必备器具,并由此衍生出“模子作”这样一个行当。
制作精良的“模子”,不仅花样美观,其深浅更是有讲究。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作品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除了文学价值外,对当时的饮食文化还有非常多的描写,它也是对清代社会生活的记录。在书中,就有对食品模子的一种——“汤模子”的描写。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贾宝玉被贾政暴打一顿后在怡红院养伤,贾母、王夫人、薛姨妈等人去看望他。王夫人问他想什么吃,贾宝玉说,“也倒不想什么吃,倒是那一回做的那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还好些。”凤姐让人找来四副“汤模子”。“汤模子”长什么样?原文有介绍:
薛姨妈先接过来瞧时,原来是个小匣子,里面装着四副银模子,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有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莲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样,打的十分精巧。
由此可见,这些“汤模子”并不是直接做汤用,而是用它们做出菊花、梅花、莲蓬、菱角等三四十种样子的面点,且每个只有豆子大小,把这些面点和鸡汤一起煮。它类似于北方人熟悉的疙瘩汤,只不过汤里的“疙瘩”各有形象,增加喝汤的乐趣。无怪乎贾宝玉吃过一次之后念念不忘。这些莲蓬、菱角等形状的小面点用模子压制而成,制作起来就能保证又快又不走样,实在是一种巧思妙想。
实际上,用模具制作面点的传统至今仍然保留,并且被发扬光大。现今蛋糕店制作面包、蛋糕、月饼等,大都离不开模具。据新闻媒体报道,洛阳博物馆曾于2015年展出近百件从民间征集来的月饼模子,这些模子除了常见的圆形,还有寿桃形、蝙蝠形、莲蓬形等各种新奇的形状,模制出来的月饼既有带“寿”、“喜”、“和平”等文字的,还有带嫦娥、月兔、寿星等图案的。模子的材质主要是木质,还有陶制的,年代从清代、民国到近现代不等。
除了模子,古人的生活中也离不开茶。在展览中,还展出了不少茶具。比如有一款辽代海棠花式银托盘,盘内有固定的托座,托座上是盏托。这件展品也大有学问。在过去,比较讲究的家庭,给人奉茶并不是直接用两手拿着茶杯递过去,也不是用茶盘端过去,而是要在盘内先放置一个盏托,在盏托内再放置茶盏(即茶杯),盏托的作用是防止茶盏倾倒。有的茶盘还设计有一个固定的盏托。奉茶时,连杯子带盏托一起奉上,否则就很失礼。
【 妙用&饮食器具,古有妙用】我国茶文化的历史非常悠久。不久前,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发表《山东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茶叶遗存分析》(《考古与文物》,2021年第5期),正式公布山东济宁邹城市邾国故城遗址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随葬的原始瓷碗中,出土的茶叶样品为煮(泡)过的茶叶残渣,为目前已知世界最早茶叶遗存。此前,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茶叶实物出土于西汉景帝阳陵。邾国故城的这一发现将茶文化起源的实物证据追溯到战国早期偏早阶段(公元前453至前410年),时间提前了300多年。
在茶叶饮用的数千年历史中,史书上留下了不少关于茶的记载。而在文人笔下,饮茶也成为一件雅事。值得玩味的是,一些淹没在历史中的经典名茶,因为一些文学著作的流行,而被后世口口相传。古典名著《红楼梦》便是这种现象的代表。
- 王娟&小年来了,除了这些习俗你还听过别的吗?
- 帝挚&尧舜禹禅让从神话看历史,这是背后的故事
- 林长民&梁思成喜欢,梁启超满意,李蕙仙却为何反对梁思成娶林徽因!
- 宁静&处世三大奇书《菜根谭》里的人生智慧(中)
- 文物保护单位&枣庄17处古遗址、古建筑等获评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非遗&岭南年俗专题展在穗举办佛山木版年画和广东剪纸非遗项目亮相
- 过华清池&“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怎么读老师提醒不懂别教错了娃
- 朱王&为什么这个朝代被称作三无朝代, 却还延续了将近300年
- 金晴&绝对! 上联 照一下镜子, 应是慈眉善目, 下联经典到爆!
- 花荣&晁盖为什么成了反面教材?做人 不能暴露的三大死穴,他都没有藏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