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梳理的后续故事
1992年的《父亲的诗文》与2016年的《双亲诗文集》 , 当然应该对读 。 此外 , 还可以推荐初刊1994年3月18日《南方周末》的《风雨故人》 。 那说的是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访问台湾 , 打听《中华日报》的旧址 , 想到父亲工作过的地方拍照留念 。 主事者不在 , 女秘书殷勤招待 , 给了我若干历史资料 。 文中称:“不记得是谁的发明 , 将我作为‘故人子弟’介绍给女秘书 。 我很欣赏这一称呼 , 因其让人联想到‘风雨故人来’的古诗 。 倘若没有这几十年过分稠密的‘风雨’ , 也就不会有我这迟到的‘故人子弟’之‘感叹亦欷歔’ 。 ”至于父亲晚年手抄的《北园诗稿》 , 大都写实与感事 , 引一首《闻歌有感》为证:“窗外人唱《乌崠顶》 , 惹得窗内百感生 。 天池乌崠迎旭日 , 跃马高歌抒豪情 。 光阴逼迫二十载 , 壮志沉沉寸步行 。 明知圆缺寻常事 , 偏惹白发头上生 。 ——《乌崠顶》是余于1949年夏在凤凰山乌崠顶为伤病员创作之一首潮曲清唱 , 解放后流行潮汕各县 , 并被改编为短剧 。 1969年夏 , 余在五七干校受管制时 , 听窗外管制人员高声大唱此曲 , 有感吟此 。 ”
《双亲诗文集》属于自费印行 , 赠送家乡亲友 , 还有对潮汕文史有兴趣的读书人 。 陆续收到反馈 , 包括补充若干没有入集的作品 , 比如初刊汕头地区文艺杂志《工农兵》1959年第1本的小演唱《乌崠歌声》 , 那是歌颂人民公社的 , 与上述潮曲清唱《乌崠顶》没有关系 , 作者为陈北、曾庆雍 。
曾老师是潮州文化馆的专职作家 , 我在乡下学习写作时 , 得到过他的指点 , 去年撰写的《文化馆忆旧》谈及此事 。 文章发表后 , 我意犹未尽 , 想借此探讨基层文化活动如何展开 。 于是有了潮州日报社、潮州市文化馆、潮州市饶宗颐学术馆合办的“忆旧与追新——陈平原和文化馆的故事”主题文化沙龙 , 除了我做《在地化·启蒙性·参与感——文化馆的使命与情怀》演讲 , 更恭请当地著名文化人李英群、曾楚楠、丘陶亮、黄景忠等共同参与 , 谈他们与文化馆的缘分 , 以及构建基层公共文化生活的可能性 。 此活动吸引了不少潮州文史爱好者 , 而那篇初刊2020年12月8日《潮州日报》的《“乐声如水漫山村”——陈平原和潮州文化人眼中的群众文化和文化潮州》的专题报道(江马铎、黄春生) , 以及《何为“文化潮州”——写在文化沙龙边上》(邢映纯) , 日后流传甚广 。
本书所有文章中 , 《永远的“高考作文”》后续故事最多 , 也最值得梳理 。 那篇写于1992年的随笔 , 结尾处兼及自得与自嘲:“大概 , 无论我如何努力 , 这辈子很难写出比‘高考作文’更有影响、更能让父老乡亲激赏的文章来了 。 ”没想到 , 这还只是故事的开端 , 其后的逐步展开 , 更是大大出人意外 。 不说我自己撰文或媒体专访 , 就谈其如何成为“标志性事件” , 汇入关于改革开放大潮的追忆与陈述 。 《文史参考》是人民日报社主办的高端时事/历史杂志 , 其2011年6月(下)“建党90周年专刊” , 刊登《“文革”后的首次高考:陈平原的作文登上了<人民日报>》 。 央视十套(CCTV-10)的《读书》节目 , 2013年3月17日播出45分钟的专题片“我的一本课外书之陈平原” , 节目最后 , 主持人专门赠我放大并加镜框的《人民日报》所刊高考作文《大治之年气象新》 。
一篇高考作文 , 竟有如此魔力 , 诸多戏剧性变化 , 乃大时代的投影 。 不是我特别能干 , 而是当代中国史叙述需要这一笔 。 2017年12月 , 我大病初愈 , 赶回中大参加七七级同学聚会 , 活动中好几位老师提及我的高考作文 , 还披露了一个秘密——那年广东的高考作文题是中大中文系金钦俊老师出的 。 至于阅卷人以及是谁推荐给《人民日报》 , 可就无法查证了 。
- 艺术|在太空里搞艺术,是浪漫还是没必要?
- 小进|《似是故人来》第二季今晚收官 对外出版发行推动文化互鉴
- 韩剑|评剧《天津人个个是战神》
- 叶博士|叶博士:佛像为什么都是半闭着眼睛?
- 灵动$眼睛有这三个特征,就是天生的“古风杏眼”,全中的女生太幸运!
- 酷刑!沙僧最忌惮的人是谁?见到他胸口就疼,也隐藏在流沙河附近
- 宋徽宗@擒获方腊的不是武松也非鲁智深,而是一位值得我们纪念的民族英雄!
- 关胜@武松梁山排名第14位,究竟是被高估还是被低估呢?
- 道教集团#如来提醒孙悟空小心毒手,到底是谁的毒手 不是玉帝,也不是老君
- 敬一丹@冯骥才线上说“年”送“福”:怀着对生活的热爱,享受和创造年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