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在太空里搞艺术,是浪漫还是没必要?

艺术|在太空里搞艺术,是浪漫还是没必要?
文章图片

“徐冰天书号“回落地表的一子级箭体
艺术应该是高雅的还是平民的?是晦涩难懂的还是简单直白的?是浪漫的还是批判的?是日常的还是雄伟的?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 但靠近答案的过程 , 往往能让我们生长出新的思考和创作动力 。
最近 , 两位中国艺术界的重要人物 , 围绕着他们的近期创作活动 , 以及当代艺术的价值进行了一次对谈 。 一位是艺术史研究者 , 看理想节目《西方艺术三万年》主讲人王瑞芸 , 一位是中国当代非常重要的艺术家徐冰 。
这次对话中 , 徐冰就他的“徐冰天书号”详细解释了为何他要做一个看起来很“高大上”的艺术项目 , 二人还就当代艺术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
以下是王瑞芸与徐冰的对谈 。
01.
艺术的力度无关于形式 ,
“高大上”的追求无益于人心
徐冰:“天书计划”这个项目是由万户创世的于文德先生提出的 。 他长期对火箭、太空的文化特别着迷 , 所以他找到我 , 要和我一起搞太空艺术 , 说我们要把天书发到外太空去 , 弄一个天书号火箭 。
我当时越听越不靠谱 。 因为如果你的艺术力度不够 , 就没法跟科技较劲 , 所以很多时候 , 科技艺术里只有科技没有艺术 。 但是我也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 , 后来做了一些研究 , 觉得这个领域还是很有意思的 。
首先 , 人类的艺术发展是和科技的进展和材料的迭代相关的 。 然后 , 我觉得太空艺术凭着现在的势头 , 它早晚会和我们每一个人发生更密切的关系 , 而它一定会给艺术创作提供一个新的思想空间 。
后面我就一直在思考 , 当代艺术为什么要介入太空科技?这两年下来 , 我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领域 。
艺术|在太空里搞艺术,是浪漫还是没必要?
文章图片

“徐冰天书号“回落地表的一子级箭体
王瑞芸:我想你作为一个艺术家 , 每一件作品都在让你的思维延伸 。 我能体会到这一点 。
但是 , 我作为一个艺术史的研究者 , 我们其实不太在意艺术家他使用了什么手段 , 他的作品高度、宽度、纬度有多大 , 因为艺术不是靠这个撑起来的 。
我们可以往太空发射火箭 , 但反过来 , 那种最日常最身边的材料和环境 , 做出来的作品也会有同样大的力度 。
比如说谢德庆把自己关在笼子里 , 在方寸之间;英国的Tracey Emin就拿自己的床出来作为作品 , 它的力度也是非常大 , 信息量也是非常多 。
这就是为什么我其实很能理解你一开始对做那样的作品不是太在意 , 其实我也不是太在意 。 我把我的依据讲给你听 , 你看看对不对?
我现在感觉 , 尤其是一些国内的情况 , 大家喜欢看高大上的东西 , 喜欢把头仰起来往上看 , 这个趋势我觉得比较累 。 从别人对你的作品态度上 , 我看到了一点这样的感觉 , 人们很兴奋 , 艺术都能上太空了 , 但就像我刚才说的 , 奇书它不应该借助这些东西来体现它的力度 。
当然 , 你刚才说的那些我都同意 , 就是艺术的手段是跟现代科技 , 跟当下的人类生产力是完全连接、互相渗透的 。
但是你怎么看我刚才讲的那个情况呢?因为我们还是要回到老问题上来 , 我们做艺术解决的是人的问题 , 尤其是当代艺术更加是要解决人的问题 。
在当代环境里 , 大家越活越焦虑 , 越需要新的东西来刺激自己 , 因此整个社会价值就推着人们去了解更新的东西 , 进入未知的领域 , 好像那样才能够体现一种社会文化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