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六种哲学的慰藉帮我们度过人生中的难题( 五 )


文章插图

他同意蒙田的看法——“我们的思想是从属于肉体的,尽管我们高傲地持相反的观点。”但是叔本华还要进一步,他不满足于颠覆理性的松散的例证,而是给我们内里的那种他认为先于理性,强大得足以歪曲一切理性的计划和判断的力量,起了一个名字,叫作“生命意志”。他曾经和一个女生有长达十年断断续续的恋爱,但是一直都没有结婚。他认为谈恋爱其实没什么好,但是人为什么要谈恋爱?因为有强大的生命意志,就是有一股力量要求你去繁衍,你必须得生孩子让这个生命延续下去,这个东西才使得人们像傻子一样地去谈恋爱。那么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既不是沟通感情,也不是发泄性欲;既不是为了求知音,也不是求欢愉。爱情在生活中占统治地位,因为它对缔造下一代,对未来的人类的存续和特有的体制起决定性的作用。”他不相信世上有真爱,觉得这东西没有意思,都是你骗我、我骗你这样的一个过程。是那个强大的生命意志使得每个人都在一代又一代重复地做着这样的事情。但是,面对这么一个悲剧的没有意义的这么一个人生,人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叔本华认为,人们把生命都献身于无意义的生存,但是我们要学会做一件事,就是把痛苦化为知识。在他的悲观主义观念里,他着重于人类整体的命运多于自己的命运,因为他认为这样的行为更像是一个知者,而不是一个受难者。他说:“我们在黑暗中掘地洞之余,一定要努力化眼泪为知识。”虽然人生很悲惨、充满痛苦并且没有意义,但是我们要学会将这些悲惨的生活转化为知识而保留下来。这就是叔本华给予我们“对悲伤的慰藉”。6.苦难中的慰藉说到苦难,我们每个人都会与苦难相遇,与苦难作斗争。在哲学领域里,有我最欣赏的一位的哲学家,他的一生可是多灾多难,但是他却对生活充满激情,残弱的身体,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他犹如一道闪光,点燃了哲学领域里许许多多辉光的成就。他的哲学没有晦涩的术语和逻辑体系,而却处处充满智慧的能量。他就是“尼采”。
人生&六种哲学的慰藉帮我们度过人生中的难题
文章插图

尼采在五岁时,他的父亲因意外离世,让这位天真的儿童蒙上了黑暗的阴影。六岁时,他的弟弟又腰折,在双重的打击下,让他从小就失去了儿童时期该有的活泼激情,却多了一份伤感的悲情。或许是过早经历人生的生死场景。十几岁时尼采开始写诗,诗的主题大多数关于生命,关于幸福。一个单薄的少年开始酝酿着自己的思想。在母亲的抚养下,尼采长大成人。20岁他去了波恩大学学习,在那期间,尼采展现了个人的写诗才华,于是得到了他人生的导师的赏识,因此他跟着导师转去了莱比锡大学,从那时候开始他接触了哲学,于是他从哲学领域里开始摸索着,也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尼采曾受叔本华的影响,一个偶然的机缘,尼采在旧书摊里发现他的一本著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尼采当时就认定“这是一本读了第一页,就必定会读完的书”,于是废寝忘食、不眠不休、通宵达旦地读,怀着热情孜孜以求,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字,渴望从每一句话里汲取营养。叔本华对世界的思索仿佛为尼采开了一扇门,尼采为眼前这辉煌的画面深深震撼。叔本华书里浓郁的悲观主义的基调与正感受到生命意义的茫然、富有诗人气质的青年时代的尼采深深地契合。当时的尼采觉得叔本华书里说的不只是叔本华自己的思想,也是与他从未蒙面的尼采本人的思想——尼采从叔本华那里读到了自己,他前所未有地感受到有人真正懂他,是他的知音,而在叔本华去世多年之后,尼采成为了他最虔诚的一名门徒。叔本华恰逢在18、19世纪黑格尔哲学大行其道、整个欧洲哲学正走向理性的巅峰,人们对作为“天之骄子”“上帝宠儿”的人类抱有越来越深信不疑的乐观期待的时候,在人们与日俱增的自信和热情上毫不客气地泼了一盆冷水。他对人生无意义的论述显得不合时宜,却又让人难以否认。尼采仰慕他,因为他刺破了人类社会表面的繁华,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一直徘徊在尼采和很多人的心里深处的对欲望的无奈和长久挥之不去的对人生意义深切的虚无感。所以叔本华给出的解脱之道是什么呢?既然欲望是人生苦难的根源,那么绝欲便可断苦;而人世间是欲望根植的土壤,那么逃世才能绝欲——于是他的救苦救难的逻辑如下:否定欲望、否定人生的意义——禁欲+避世——解脱。叔本华的这一味所谓的“解药”让尼采恨得心痒痒,他看到的叔本华从一个对世界对人性兼具深刻感受力和冷眼旁观的智者,变成了一个遇到困境不思进取、一味逃避的软弱灵魂——这最终促成了尼采后半生哲学立场的骤变,从此他与叔本华分道扬镳,并用自己的余生去矫正和对抗这种叔本华式软弱灵魂对人心的蛊惑力。尼采反对叔本华,不因为个人恩怨,只因“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