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带#揭秘“冰丝带”:为什么刚好有22条“丝带”?

本文转自:环球人物杂志
丝带#揭秘“冰丝带”:为什么刚好有22条“丝带”?
文章插图

真正的大国自信,不是要把高明的技术、先进的工艺、高超的施工技巧放在表面给大家看,而是将这些融化在建筑中,凝聚成一个单纯的表象。最好的体育建筑,不是要成为观众的焦点,而是要为比赛服务,让大家惊叹于体育本身。
|作者:杨学义
“为了祖国,冲冲冲!不负人民,拼拼拼!中国必胜,祖国万岁!中国冰雪,加油,加油,加油!”
1月25日清晨,来自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100多名运动员和教练员代表,来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并宣誓出征。
出征仪式由武大靖领誓,宣誓结束后,运动员们将陆续进入闭环管理,做好最后冲刺,全力备战北京冬奥会。
丝带#揭秘“冰丝带”:为什么刚好有22条“丝带”?
文章插图

· 2022年1月25日,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100多名运动员和教练员代表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并宣誓出征。武大靖、隋文静、韩聪等运动员参加。(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供图)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临近,北京即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同时举办过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一些人的头衔前面,也即将要加上“双奥”二字。
比如,国家体育场“鸟巢”中方总设计师李兴钢,就主持了北京冬奥会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和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等场馆的设计工作;主持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设计的郑方,又成为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冰壶赛场的设计者。
当《环球人物》采访人员终于走到冰丝带前面,内心豁然开朗:与鸟巢、水立方的壮观华丽不同,冰丝带传递出一种亲和力。当人站在场馆前,甚至会感觉这座建筑很矮,并没有远观和俯瞰时那样宏伟。但一进入场馆内部,就发现别有洞天,一块1.2万平方米的亚洲最大冰面,一下让人为之一振。
丝带#揭秘“冰丝带”:为什么刚好有22条“丝带”?
文章插图

· 2021年12月28日,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38天,冰丝带内的工作人员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场馆布置。(本刊采访人员 杨学义 / 摄)

22条丝带,大道至简
俯瞰奥林匹克公园,几座地标性建筑熠熠生辉。中轴线东侧,鸟巢犹如健壮的猛士,热烈似火;中轴线西侧,水立方犹如“在水一方”的佳人,温婉动人。而新落成的冰丝带,则与上述场馆拉开了距离,偏安西北一隅,犹如竹林深处品茗抚琴的“隐士”。
在冰丝带的正东400米方向,是奥林匹克公园的仰山,相对高度只有48米。郑方对《环球人物》采访人员说,在最初设计国家速滑馆时,他就在心中定下了一条原则,“建筑与自然不是竞争关系,所以要将建筑尽可能做得更低”。
丝带#揭秘“冰丝带”:为什么刚好有22条“丝带”?
文章插图

· 郑方,北京2022年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设计总负责人,国家游泳中心冰壶赛场“冰立方”设计总负责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矮”并不意味着简单,其实冰丝带是很“高”的,是设计者将它“摁”到地下。冰丝带室内有12万平方米,地上只有3万平方米,大约3/4的面积被安排到地下。
“作为冬奥会北京赛区标志性场馆,冰丝带被赋予了很多期待。当这么多需求放在一起的时候,是很难同时满足的,怎么办?中国人有句话:大道至简。越是复杂的设计,承载的内容越少,越是至简的设计,承载的内容越多。”郑方说:“真正的大国自信,不是要把高明的技术、先进的工艺、高超的施工技巧放在表面给大家看,而是将这些融化在建筑中,凝聚成一个单纯的表象。最好的体育建筑,不是要成为观众的焦点,而是要为比赛服务,让大家惊叹于体育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