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新春佳节,苏轼在海南儋州写下一首词,成为海南第一首新春贺词( 三 )


公元1097年,62岁的苏轼来到海南岛,在儋州百姓为其搭建的“桄榔庵”里,年过花甲的苏轼和儿子苏过度过了约3年的时光。初到儋州,苏轼对这里的印象是:“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然而苏轼刻在骨子里的旷达与乐观再一次展示出了惊人的力量,他没有被眼前的景象和现实所击倒,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苏轼带领大家一起种田,还托人从中原地区带来谷种,并把曾在黄州发明的插秧机进行改良供大家使用,这便是海南岛的第一个插秧机。
海南@新春佳节,苏轼在海南儋州写下一首词,成为海南第一首新春贺词
文章插图
后来苏轼看到当地人长期饮用河水而经常生病,就带领大家挖了当地的第一口水井。后人感念此举,将该井取名“东坡井”,沿用至今。除此之外,苏轼又亲自当起了医生,开办了海南的第一家医院。
苏轼对海南文化的影响巨大,开了海南文化教育的先河。苏东坡还没来海南之前,海南没有出过一个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文人。
在多日的考察中,苏轼发现这里与先进的文化教育相差甚远,苏轼便自发做起了教书先生,先卖出自己的腰带,又在当地人的帮助下,筹集修建了一座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茅草屋。
苏轼给学堂取名“载酒堂”,载酒堂也是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个学堂。这个名字大有来头,是苏轼根据《汉书·杨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而来的。从取名来看,苏轼对他在儋州传播知识与文化充满了自信,同时也对儋州的文化教育事业寄予了美好的希望。
海南@新春佳节,苏轼在海南儋州写下一首词,成为海南第一首新春贺词
文章插图
在当时,不光是儋州本地百姓,海南其他地方的许多人也慕名而来,听苏轼讲学,在苏轼的努力下,这里“书声琅琅,弦声四起”,读书求学蔚然成风。
学生中有一位来自琼州的学子姜唐佐,他的文化课特别突出,苏轼赞他“文气雄伟磊落多变化,有中州士子之风”。苏轼离开海南之前,鼓励他参加科举考试,并在他的扇子上写了两行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说将来他如果金榜题名,就给他补齐这首诗。
三年后姜唐佐果然金榜题名,于是他想将这个好消息第一时间告诉苏轼,多方打听之下才得知原来苏轼在北归途中,已在常州去世。后姜唐佐在河南汝阳遇见苏辙,苏辙接过那把扇子,惊喜交加五味杂陈,便为姜唐佐续写了后半首:“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今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海南@新春佳节,苏轼在海南儋州写下一首词,成为海南第一首新春贺词
文章插图
从苏轼的这首新春贺词《减字木兰花·立春》中,就能看出,苏轼寄寓在这片土地上的热情。
此词上、下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古时立春日,《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百姓)。”春牛指的是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杖侍立;春幡,即“青幡”,指旗帜。春胜,一种剪纸,剪成图案或文字,又称剪胜、彩胜,也是表示迎春的习俗。
【 海南@新春佳节,苏轼在海南儋州写下一首词,成为海南第一首新春贺词】这首词分为上、下两片,上、下片首句交代立春日习俗后,第二句都是写“春风”:
一是“无限春风来海上”,苏轼《儋耳》诗也说:“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二是“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