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是中华和合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天台山“和合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与内容。千百年来,植根于天台山土壤的“和合文化”枝繁叶茂,其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
文章插图
和合天地人——
山水神秀 人文荟萃
东晋文学家孙绰在《游天台山赋》中这样描写:“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天台山是“天地人合一”的风水宝地。因境内“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天台山之名,体现了先人遵循的“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地人合一思想。天台民间自古流传的“九龙造天台”传说,体现了人神共济、和谐共存的主题思想。“刘阮天台遇仙”传说则反映了人神相爱的和合愿望。天地人合一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反映了人们顺应自然,顺应规律,自然与道德合一,天理与人心合一,理想与实际合一的精神理念。
神秀的山水和积淀深厚的人文,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场,诞生了与众不同、源远流长的天台山文化。佛教天台宗、道教南宗在这里诞生。唐司马承祯隐居天台山,吸引了众多唐代诗人来天台山,形成了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寒山拾得隐居天台,留下了众多诗篇,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风格独特,他们被人们奉为“和合二仙”,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符号。济公活佛在这里出生,对济公打抱不平、扶危济困精神的颂扬,反映了人们祈求社会公正、公平与和谐的意愿,更是“和合文化”极其重要的内容。
和合儒释道——
三教归一 共融睦居
自汉晋、南朝起,儒释道三教就先后在天台山兴起。到了隋唐,三教迅速发展,寺庙大量兴建,道观林立,儒学书院众多。自古至今,三教和谐共处,鼎足睦居天台山。
南朝著名学者顾欢,在其母亡后,遂隐遁不仕,在天台山开馆授徒,他提出了“道即佛也,佛即道也”的道释同源论。同为南朝时人的陶弘景,是在天台山修炼多年的一代道教宗师,他主张“三教合一”,大力提倡“佛道双修”。
唐代高道司马承祯,隐居天台山玉霄峰30余年,自号“天台白云子”,提出修炼的五大途径,即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提倡“佛道双修”的道学主旨理论,欲以道教文化会通儒学和佛教文化。
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不仅对佛教各类经典、不同的思想学说以及学风加以融通,而且融会佛道两教,吸收仙道、儒学的精华,彼此相摄共融,从而创造了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
张伯端则出儒入道,提出以内丹为中心的三教归一论,继则出道入禅,吸收佛禅教理,试图“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融合儒释道三教,开创了中国道教南宗,被后世尊为“紫阳真人”。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曾以巡检使来台州赈灾、兴修水利,也曾两次主事天台山桐柏宫,时间长达六七年。常到台州各地讲学、联谊,其间,他既融集天台宗之佛学,又融摄道教南宗的“内丹学”,形成了新的儒学思想——新理学,使儒家学说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天台山神秀山水和三教共处、共修、共融的特点,形成一种“和而不同”的精神架构,吸引了无数倡导三教“和合”的名僧高道儒师,群英荟萃于此,成为中华大地上的一个文化高地,堪称“华夏一绝”。
寒山与拾得——
和合传说 源可滥觞
寒山、拾得长期隐居在天台山,他们的人生经历、诗歌和传说,都与天台山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
- 元始天尊&封神中, 他俩本不该封神, 却上了封神榜, 原因让元始天尊都很无奈!
- 闰土&鲁迅儿时玩伴闰土:57岁病逝留下五子,如今后代现状让人感叹
- 倚天屠龙记&演“韦一笑”的四个明星,只有图四真韦蝠王,其他都是在模仿
- 三人&袁天罡给3人算命,预言他们将做大官,3人刚走袁天罡却直叹可惜
- 女娲&上古最厉害的五大神仙,太上老君未上榜,第一力压盘古,实至名归
- 辛酸故事&吴承恩的倔,曹雪芹的痴,四大名著外的辛酸故事
- 钱理群&钱理群讲鲁迅:“守住鲁迅”最终还是我的学术之根、生命之根
- 云村&虎虎生威报岁满,留在浙“里”过大年 2022我们的云村晚精彩上演
- 曳步舞&没有鲜花与掌声,“云村晚”依然热闹非凡
- 遗言&宋江为何骗卢俊义上山世人以为宋江爱才,主席一语道破险恶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