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赵丽华的“梨花体”被热议过好一阵,她写过一首《我终于在一颗树下发现》:“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个人意见,数字诗很难写,写不好会像数羊。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说明了为什么都要数到三。汉武帝登嵩山,汉书记“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万岁万岁万万岁”喊了上千年,只是为何万岁还要万万岁?从这里才知道,是模仿山间回响。
历史可以是一道数学题。知乎网站上有个热门问题:“战国七雄,秦国为什么只灭了六个国?”问题看似无稽之谈,答案却值得加个鸡腿:“秦国明明灭了秦国。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详见《阿房宫赋》。
“之乎者也”有用吗?苏东坡诗中,最爱用“吾生如寄耳”,开自我复读之模式。此一句在现存苏诗中,可以找到9例,如“吾生如寄耳,归计失不早。”(《过云龙山人张天骥》)“吾生如寄耳,初不择所适。”(《过淮》)“吾生如寄耳,何者为祸福。”(《和王晋卿,并叙》)总想附和先生一句,“吾生如寄耳,不知有顺丰。”
古文里语气助词,离不开“之乎者也”和“尔矣哉”。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有人见了这篇的原稿,开头本用了十多字说滁州之山,随后全都圈改了,只留下五个字“环滁皆山也”,开门见山。欧阳修写《醉翁亭记》,开先河用了21个“也”。黄庭坚觉得《醉翁亭记》仍有修剪的可能,填了一首《瑞鹤仙》,把《醉翁亭记》做了简写,只用了12个也。问题是,一剪子下去,“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样的点睛之笔,也给删掉了。
大约在宋朝开始,儿童描红就会写“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丘乙己”又做孔乙己,鲁迅笔下“多乎哉,不多也”的孔乙己,名字就是这么来的。明代祝允明在笔记小说《猥谈》中考证,此八句还少个“也”字,是以孔夫子的口吻写的一封家书,应断句为“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
元曲有一调名《叨叨令》,如关汉卿《窦娥冤》:“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也么哥”也是语气助词,凑字数用的。
“之乎者也”是不是废话不好说,古往今来,挖苦文人迂腐,“之乎者也”背锅不少。《邵氏见闻录》中记载,宋太祖赵匡胤登明德门(一说朱雀门),指门榜问赵普:“明德之门,安用之字?”赵普说:“语助。”赵匡胤不屑:“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梁章钜《制义丛话》里说,清初一位考试官,出《古之人、古之人》为题考秀才,未注何书、何章。一名叫李文固的秀才向考官当面问道:“《孟子》中有两处‘古之人,古之人’。不知宗师所出者,是上句‘古之人古之人’,抑下句‘古之人古之人’?若是上句‘古之人古之人’,生员好做上句‘古之人古之人’,若是下句‘古之人古之人’,生员好做下句‘古之人古之人’。倘是上句‘古之人古之人’,做了下句‘古之人古之人’;或是下句‘古之人古之人’,做了上句‘古之人古之人’,便将宗师所出‘古之人古之人’题目做错了。敢请……”考官说不清上句下句,脸一红:助不了你。
说废话,往往是故意的电视剧里,乾隆、和珅和纪晓岚的铁三角关系,只是戏说。历史上,这样的君臣戏码,当属齐景公、梁丘据和晏婴。《左传》里,晏婴以类似“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比喻,对齐景公分析大臣要和国君唱反调的必要性,状告梁丘据只会当应声虫。“今据(梁丘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
- 动画电影&三只剪纸“冰雪虎”挂进张家口冬奥村,揭秘背后的创作团队
- 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祈福喜馍馍”虎虎生威迎新年
- 悉尼@“90后”川妹子让汉服登上悉尼舞台推出虎年主题新作品
- 春节!“大陆过春节,就像在家里一样 ”
- 意思|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废话”其实是种文学修辞?
- 作家网|青年作家网推荐‖2022“我的出书梦”——刘俊宇
- 敦煌壁画|你知道吗?敦煌壁画里竟“藏”着峨眉山,多达70余处
- 书体$张彪:北朝中的“唐法”滥觞——盛唐颜真卿等楷法的根源
- 年味|金洞开展“送春联下乡”活动 文化惠民暖人心
- |“艺术中国 虎年贺岁”特邀当代艺术名家——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