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悠然以远,悄然以思——王原祁的艺术启示

启示#悠然以远,悄然以思——王原祁的艺术启示
文章插图

悠然以远 悄然以思——王原祁的艺术启示王爱宗
清初画坛,诞生了一位“革新派”大师石涛,一位“正统派”大师王原祁。天意使他们同时出生在壬午年属马,也同样给予这对良驹宝马以超人的艺术天赋。五十年后他们完成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和艺术修炼,各自怀着不同的绝技才艺,遵旨奉命于燕京为康熙王朝施才献艺。这次的邂逅除了在画史上留下了一幅他们合作的水墨丹青《墨竹》外,更珍贵的是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王原祁对石涛绘画的评语:“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予与石谷皆有所未逮。”这段评语如今看来对石涛的绘画无关紧要,然而对反驳王原祁正统派大师“泥古不化”的批判,对王原祁真实的人格气度、艺术修养、审美追求的确定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视角和心灵的见证。任何时代一个艺术风格的代表,一个主流艺术地位的权威绝不会向同代的边缘另类哪怕是天才让位和喝彩。更不能把祖孙三代苦心经营、毕生追求的审美理想当做儿戏,更何况当时王原祁已过不惑之年,艺术已趋成熟。他说:“予与石谷(王原祁的祖父)皆有所未逮”,恰恰展示了王原祁海纳百川的品格和对艺术的虔诚,而艺术来源于虔诚和高尚的人格,正是有了这种宽博的素养王原祁才能把自己的艺术先融入到传统文化的主线中,慢慢滋长自己的艺术品位,把自己的个性建立在民族整体共识中发展着。而不是那种激进式的锋芒毕露炫耀,一生精进不怠,总结出了传统山水画构成法则,在丘壑烟云中达到了完美艺术境界。在此使我想起龙瑞先生讲“山水画对内、对外要有新的认识,这种认识的过程不是标新立异的另立他说,而是在中国文化的主线中去体会与认识”。
启示#悠然以远,悄然以思——王原祁的艺术启示
文章插图

王原祁《仿大痴秋山》题跋中的一段:“癸巳九秋,风高木落,气候萧条,拱宸将南归,余正值悲秋之际,有动于中,因名之曰《仿大痴秋山》。不知当年真虎笔墨如何,神韵如何?但以余之笔写余之意,中间不无悠然以远,悄然以思。”王原祁不是简单的复古、摹古,而是触景生情,同古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汇、心与心的碰撞,使传统的底蕴得以传承与发展。
启示#悠然以远,悄然以思——王原祁的艺术启示
文章插图

少年时王原祁得到祖父王时敏的指教。王时敏曾直接受教于董其昌,他所倡导的“南北宗论”对中国画的美学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王时敏是其思想的直接传承者,其师古能力无可比拟,竭尽终生精力心摹手追,融合古人笔墨形成了自己的面貌。试想祖父对孙辈的呵护是人本性中最纯朴的,庄子说“真亲未笑而和”,能有这样聪颖的孙辈来继承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能不倍加关爱吗?所以亲手绘制了《仿自李成以下宋元诸家山水》供王原祁临习,王原祁曾自言“余弱冠时,得闻先赠公大父训,迄今五十余年矣。所学者大痴也,所传者大痴也,华亭血脉,金针微度,在此而已。”王原祁经过长期的刻苦磨炼而掌握了古代大师的笔墨,能透过董其昌以黄公望为宗,喜用干笔淡墨皴擦、用笔沉着苍润,号称“金刚杵”。中年以后慢慢地把自己的观念流露到画中。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过早求脱,可谓创新有余。但能耐住寂寞,始终能修持住自己艺术方向而不移其志,一以贯之是学术研究难能可贵的。晚年王原祁艺术境界达到炉火纯青。其一生艺术上的三个阶段同备受庄子称道的“庖丁”有着不谋而合的妙境。王原祁倾心于黄公望,心中所想,笔下所写,经年累月由少年到晚年,这个艺不可能不做到极限进入化境。十年磨一剑,少年时有令人敬仰的祖父王进敏的亲授,再用一生的心血来磨炼这把“剑”,同庄子的艺术创造精神暗合,自“技”臻于“神”,再自“神”达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