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倡导个性的时代,“美”还有普遍标准吗?( 二 )


董强进一步说 , 哲学上对“美”的阐释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康德 , 康德关于“美”有两个重大贡献 , 首先“美”是具有普遍性的;第二 , 康德提出了“崇高”或者“宏伟”的概念 。 从康德开始 , 大自然的美可以跟艺术的美去比较 , 甚至高于艺术的美 。 再到十九世纪波德莱尔那里 , 那就是人工天堂 , 再次强调“为艺术而艺术” 。 等到二十世纪 , “美”这个概念遭到巨大的破坏 , 各种当代艺术的做法 , 比如说 , 杜尚的小便池 , 那是明显的对所谓传统的古典美的冲击和颠覆 。 所以西方(的“美”的概念的变化)是有迹可循的 。
法国画家让·杜布菲说“美是不可捕捉的 , 你一旦说出这个词 , ‘美’就消失了” 。 但董强指出 , 即便到了今天 , 人们心目中还是有判断一个东西美与丑的标准 , 这是人的天性 。 回到中国的状态 , 董强说 , 中国人很难把“美”与“丑” , 跟“真”“善”区分开来 , 很难做到纯粹地站在形式或者艺术的角度去看待“美” 。 如何去理解这句话呢?就是我们在判断一件事做得“美”与“丑”时 , 其实是在做道德判断或者伦理判断 , 中国人很难跨越这样的局限 , “宋代的人追求过脱离了功利性的‘美’ , 但我们在判断的时候 , 很难突破这种功能性或者功利性 , 所以这三者连在一起 。 ”
信息化时代 , 大家很乐于发现特别的人才
“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存在怀才不遇的境况了 。 ”在徐累看来 , 每隔一段时间艺术都是有潮流和时代性的 , 如果没有在一个频道上一起呼吁这个事 , 就变成了局外人 , 因为跟时代讲的共鸣的东西不一样 。 但在另一方面 , “伟大的画家都是生前穷困潦倒”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概率会比过去少得多 。 信息化时代 , 大家很乐于发现特别的人才和才华 。 现在艺术家的成功、成名的速度非常快 , 不会埋没多少年之后甚至死了之后才被人发现 。
在他看来 , 这其实是艺术观念的巨大变化 。 “美术”这个词语来自于法语 , 在过去 , 纯粹做一个匠人的东西是不被看作艺术的 。 所以很长时间以来艺术是在神殿之上的 。 董强说 , 人们在讲述凡·高的故事时 , 其实包含了一种神圣性在里面 , 但是当代艺术打破了这种神圣性 , 将很多东西融合在一起 。
在这里 , 董强提到了另一个词语“品位” 。 美跟品位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 人们瞧不起一些人时 , 往往会觉得他没有品位 , 而认为一样东西美丽的时候 , 会觉得这个东西很有品位 。 董强说 , 美可以一直争论到底有没有客观的美、主观的美 , 但是品位肯定有主观性 , 甚至有时代性 。 一个时代的人认为这是有品位的 , 这是美的 , 过了那个时代就觉得不美了 。 正是因为这样 , 当今世界更多地变成一个个圈子 , 某个圈子的人有共同的趣味、共同的品位 , 不在一个层次的人根本谈不到一块去 。
个性|倡导个性的时代,“美”还有普遍标准吗?
文章图片

《唯美》内页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也是很危险的东西 , 为什么?”董强表示 , 康德提出的美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 我们当代已经不接受这种普遍意义上的美 , 这既好又不好 , 好的是强调了个体 , 解放了个体 , 但是不好在于我们很难心平气和地在同一平台上探讨美、谈论美 。 而这正是当今世界冲突越来越多的根源所在——因为我们不断地否定普遍性的东西 , 或者普遍的东西不再受重视 , 过度强调个体的感受 。 而回归到艺术的层面 , 董强说 , “现代艺术有基本的评判标准 , 当代以后很难 。 当代(艺术)变成一种人、一群人在捍卫自己的品位 。 ”董强以毕加索、米罗、凡·高等为例 , 指出现代艺术是全世界都在接受的美学 , 是一种现代艺术美学 , 但现在我们已经不再有同样的思维体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