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麦德沃|令人动容!缅怀大屠杀遇难者国际纪念日,以色列人这样铭记上海

“对我来说 , 置身于上海 , 置身于这个世界上唯一真正解救过犹太人的城市意义非凡 , 这里是中国人民和犹太人民友谊的象征 。 ”
1月27日是“缅怀大屠杀遇难者国际纪念日” 。
旨在纪念上海在二战期间为犹太人提供庇护的《幸存者之歌》雕塑 , 于当天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揭幕 。
阴霾的天空下 , 伴随着悠扬哀伤的乐曲 , 覆盖在雕塑上的红色帷幕被缓缓揭下 , 一段段尘封的历史再次引起人们心底对爱与和平的共鸣 。
《幸存者之歌》雕像 。 主办方供图
以色列驻上海总领馆副总领事摩西在致辞中表示:“我们铭记上海在二战中对犹太民族的重要作用和特殊意义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和期间 , 中国是唯一接受犹太人的国家 。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上海和中国为我们提供的帮助 。 ”
“这里救了我们一家”
《钢琴师》《费城故事》《沉默的羔羊》《飞越疯人院》……这一部部好莱坞经典 , 都离不开制片人迈克·麦德沃的心血 。
1995年 , 迈克·麦德沃陪伴自己的父母 , 时隔近半个世纪后再回上海 。
当一家人从飞机上下来的时候 , 迈克的父亲大卫忍不住哭泣 。 迈克问道:“爸爸 , 你怎么了?”大卫回答:“这里救了我们一家 。 ”
在雕塑揭幕仪式上 , 当华裔作家贝拉再次讲述起这动人的一幕时 , 在场嘉宾仍不免动容 。 迈克·麦德沃一家是贝拉创作的小说《幸存者之歌》的原型 , 而雕塑《幸存者之歌》的设计灵感也来自这部同名小说 。
上世纪30年代 , 当纳粹德国向铁蹄下的犹太人举起屠刀时 , 这些难民都面临着“要么离开 , 要么被送进集中营”的生死抉择 。 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明确拒绝接收犹太难民的背景下 , 中国上海敞开的怀抱对他们来说无异于“生命之舟” 。
迈克·麦德沃|令人动容!缅怀大屠杀遇难者国际纪念日,以色列人这样铭记上海
本文图片

上海如今依然保留着部分犹太人社区的建筑 。 图源:BBC
据统计 , 在二战期间 , 共有2万余名来自德国、奥地利、波兰和俄罗斯等国的犹太人生活在上海 。 迈克·麦德沃的父母大卫和朵拉 , 就是其中的一家 。
大卫和朵拉在上海相识和结婚 , 开启了自己的事业 , 在上海度过了最难忘的青春岁月 。 1941年 , 他们生下了儿子迈克·麦德沃 。 约5年后 , 女儿也出生在上海 。 1948年 , 当他们离开上海时 , 心中的不舍可以想见 。
此次揭幕的雕塑 , 表现的正是迈克·麦德沃一家登上舰船 , 依依不舍 , 挥泪告别上海的历史瞬间 。
创作这一雕塑的旅俄雕塑家吕旗彰表示 , 之所以选择挥别而非来到 , 是因为挥别体现出他们和上海有很深的情意 。 这里有帮助过他们的朋友 , 有他们奋斗过的足迹 , 因此有很大的不舍 。
“有别于其他纪念性主题雕塑 , 我不刻意表达战争的苦难和人类命运的坎坷 , 《幸存者之歌》雕塑创作要表达的是人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 吕旗彰说 。
“我现在很清楚为什么爸爸哭了”
在雕塑揭幕式上 , 来自以色列的雅埃尔女士用希伯来语朗诵了首诗歌 。 这首诗歌讲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 。
1942年8月6日 , 纳粹德国士兵找到华沙的一家犹太孤儿院 , 打算把里面192名孤儿送往特雷布林卡灭绝营杀死 。
迈克·麦德沃|令人动容!缅怀大屠杀遇难者国际纪念日,以色列人这样铭记上海
本文图片

怀抱一名儿童的雅努什·科扎克 。 图源:polonia.sk
作为孤儿院院长的雅努什·科扎克是波兰著名的教育家与作家 。 尽管他个人能获得庇护 , 但不忍心抛弃这些孩子们 , 并决意陪伴他们走向生命的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