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巍|柏拉图为何写作对话录?

|张巍|柏拉图为何写作对话录?
本文图片

只有柏拉图自始至终选用对话录作为写作体裁
有的人会说 , 柏拉图写作对话录其实是迫不得已的 , 他只善于用对话录这一体裁来写作 。 这样一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
古希腊哲学的写作有不同的文体 , 我们最熟悉的、也是在现代哲学写作中最常用的是论文、注疏或者评注 。 在古希腊 , 这种文体同样也比较发达 , 亚里士多德就属此列 。 《形而上学》《物理学》《诗学》《伦理学》等都是用哲学论文的体裁来写作的 。 但我们要注意几点:首先 , 现存的这些著作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论文 , 而只是在他自己所开办的学校当中讲课所用的笔记 , 而且大多不是最终定稿 。 这些讲课笔记幸好都留存下来了 , 而亚里士多德还有一些数量不少、且受人称道的其他哲学作品并没有被保留下来 。 这些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是用对话录来写的 。 由此看来 , 亚里士多德也是一位写对话录的好手 。 但亚里士多德对话录和柏拉图对话录有很大的不同 。
我们再来看看古风与古典时期哲学写作的其他文体 。 有一类是最古老、并占权威地位的体裁——史诗 。 哲学家也用史诗来写哲学作品 。 比如色诺芬 , 他本身就是一位以吟诵荷马史诗为业的游吟诗人 , 同时也是伊利亚学派的奠基人 , 他也用史诗来写哲学作品 。 伊利亚学派包括巴门尼德、芝诺等 , 他们共同尊奉色诺芬为伊利亚学派的开创者 。 巴门尼德在西方哲学史上非常重要 , 他提出了存在与思想的观念 。 海德格尔等现代哲学家依旧在讨论他的思想 。 巴门尼德写作的体裁就不是哲学论文 , 而是史诗 , 他用六音步长短短格这种史诗的格律来进行写作 。 巴门尼德为自己的诗作赋予了类似于神话的框架 , 他说真理女神 , 你带我走向神圣的境地 , 你告诉我真理与谬误是什么等 , 是完全符合史诗的框架的 。 再后来 , 还有一些人也进行这种史诗的写作 , 包括恩培多克勒 , 他是稍后一些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 。 到了罗马时代还有卢克莱修 , 《物性论》就是用史诗的体裁来阐发伊壁鸠鲁思想的一部哲学著作 。
另外还有格言体 , 最有名的代表是赫拉克利特 , 马克思和黑格尔都尊他为辩证法的始祖 。 赫拉克利特留存下来的很多格言都家喻户晓 , 如“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等 。 这种格言体是为了模仿德尔菲的阿波罗神谕 , 它们往往是用这种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的方式表达出来 , 但又言简意赅 。
此外还有演说体 , 像一些智术师如普罗塔克拉、高尔吉亚会使用 。 普罗塔克拉的名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 人是存在的事物的尺度 , 也是不存在的事物的尺度 。 他是修辞学和演说术的教师 , 也用演说体来撰写哲学著作并传达他的思想 。
此外还有书信体 , 但散佚较多 , 保存下来的有伊壁鸠鲁的几封书信 , 罗马哲学家塞内卡也用过这一体裁 。 通过以上分析 , 我们可以看到 , 在古代 , 希腊也好、罗马也好 , 哲学的写作完全不限于哲学论文和评注 。 除此之外 , 还有很丰富的其他哲学写作体裁 , 对话体是当中的一种 。 写作对话体的是柏拉图 , 他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物 。 但是 , 也不仅限于他 。 除他之外 , 还有色诺芬和其他几位苏格拉底的弟子 。
柏拉图和色诺芬所撰写的对话录 , 在学术界被称为“苏格拉底对话录” , 即以苏格拉底为主要角色而展开的 。 这种对话录并不是柏拉图所发明的 。 但是 , 对话录这种体裁应该是在苏格拉底诞生之后 , 并进行了他所从事的哲学活动后才产生的 。 除了柏拉图和色诺芬外 , 还有五六个人也曾经撰写了对话录 , 但是并没有完整地保留下来 。 有趣的是 , 色诺芬和柏拉图甚至还展开了一些竞争和较量 。 柏拉图写了一篇《会饮篇》 , 色诺芬也写一篇《会饮篇》 , 柏拉图写《苏格拉底的申辩》 , 色诺芬也紧随其后 。 色诺芬还写了《回忆苏格拉底》 , 都是以对话录为体裁的 。 但是 , 在与其他人的对比中 , 我们发现只有柏拉图一个人是自始至终都选用对话录作为写作体裁的 。 当然 , 除了他的13封书信之外 , 而且 , 这13封书信据学者考证多是伪作 , 而且大都很短 。 最重要的是第七封书信 , 传说是出自柏拉图之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