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的感遇两首诗意是什么?
文章插图
张九龄的感遇两首诗的意思1、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 何求美人折 。翻译: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 , 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2、其二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 , 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翻译: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秉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 , 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 , 难道丹桔不能成阴?扩展资料对张九龄的感遇两首诗赏析以上二首诗既独立成篇,相互之间又具有一定的联系性 。第一首诗暗骂忘恩负义,第二首诗因此叹息 。1、张九龄七岁能文,这既不排除他的天赋成份在内 , 同时也与当时社会以文开科取仕的整个历史背景有关 。在这一背景下,家家户户都在尽可能的条件下 , 让自己的男孩很早接受文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其中聪悟者脱颖而出 , 被朝廷录用 。张九龄即为其一,并累官至宰相职位,后因遭到另一宰相李林甫的打击和排挤,郁郁而终 。他的《感愚》十二首诗或作于此时 , 所感者均为物之不平、人之不允、世之不公 。2、《唐诗三百首》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与第七首 , 分别咏兰桂与丹橘 。第一首诗的大意是,兰叶春来繁茂,桂花秋时皎洁 , 它们的欣欣向荣盛态,在春秋两季自然而然地演变为佳节 。因为慕其芬芳,有人久坐林中而不去;因为贪其枝美 , 有人动手横折,这又岂是兰桂二木的本心所愿?寓世人忘恩负义之意,在欣赏的同时不知体贴兰桂二物的自然本性 。3、第一首诗着重于感,第二首诗则着重于遇 。丹橘“经冬”为一遇,依然以绿姿展世,不为严冬这种外因所困;“有岁寒心”为二遇,这可能与江南处于比较温暖的地理位置有关,但是主要是由丹橘本身所拥有的傲骨寒心内因所致;“阻重深”为三遇 , 可以尝试着将它的果实运送到北方,陈献于朝廷官员,却因为山水阻碍重重而未能成行;“不可寻”为四遇 , 丹橘一生所遇坎坷命运,不能用万事万物循环往复的简单自然规律来解释;“岂无阴”为五遇,尽管它的荫凉不亚于其他树木,然而世人张口闭口所言者只是载种桃树、李树而已,根本没有将丹橘放在心上 。4、在这里,咏丹橘历经苦难而得不到赏识 , 与中国古人对梅松的偏爱具有相似性 。梅只有经过寒冬腊月才能开花,松柏在光秃秃的岩面上经过多少次风吹雨打后才能够成材,而中华民族一般也是经过无数次战争、饥饿、流血与痛苦之后 , 才会暂得片刻安宁,因此它的人民也习惯了卑微的生活,对突如其来的幸福傍徨、犹豫、不敢接受,深怕在这幸福之后,隐藏着更为重大的灾难 。这也是张九龄之所以对劫难重重的丹橘情有独钟 , 却不象世人那样醉心于桃李二树的原因,在于表明自己“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志向 。以个人之一志而排众人所欲,又岂能为世风所尚?
感遇张九龄赏析【感遇】
兰叶春葳蕤 , 桂华秋皎洁 。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1]
草木有本心 , 何求美人折?[2]
【注释】:
[1]林栖者:指隐士 。
[2]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
这首哲理诗是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后所作 。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于政事,贬斥张九龄,宠任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 。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斥异己 , 朝政更加腐败 。张九龄对此是十分不满的 , 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写了《感遇十二首》,朴素遒劲 , 寄慨遥深 。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 , 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 , 兰举其叶 , 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 , 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 , 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 , 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 。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 。“佳节” 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 , 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 皎洁” 。)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二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 , 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上 。“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于意料之外的感觉 。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 。表示爱慕之深 。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 , 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 , 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 , 薄夫敦,鄙夫宽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 , 用得这样自然 , 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 。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 , 那未,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 。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 , 忽开新意 。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 , 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 。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 , 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 。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 。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 , 闻风尘相悦”,又与“夫人折”同意相见 。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 , 狮子搏兔,也用全力 。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 , 结构严谨 。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 。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 , 不微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
感遇十二首 张九龄 译文带赏析这首诗是张九龄遭谗言被贬谪后所作《?遇》十二首中的第二首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对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的特征 。“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生机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欣欣向荣却不媚俗 , 不求让人人知道的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有相同品质的山中隐者来 。最后两句点出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 , 这是它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和欣赏 。诗人以此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而不是借此来博得外界的?誉提拔 , 以求富贵 。00【阅读训练】1诗中写出了兰叶、桂花的哪些特征?2“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寓意是什么?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就是通过对某物体进行具体的描写,表现出这一物体具有的某种精神品格,进而由物及人,写和这种物体具有相同品格的人 , 或者通过写某物表达自己的理想、志趣等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用心品味,自然界的很多东西都有它的特征,有它的品质,在某些方面和我们人类是相通的 。请你仔细观察某种植物,写一写它的特点 , 写一写它的品格 。
张九龄请诛安禄山张九龄在长安朝中任职其间,经过观?和分析,预见到安禄山有篡权的野心,严重威胁皇权的安全,主张诛杀安禄山,以早除祸患 。但玄宗皇帝没有接受张九龄的忠告,反而听了奸臣李林甫的谗言,说张九龄陷害忠良 。不久,皇帝罢免了张九龄的宰相之职,后来又把他弄回韶关 。十多年后 ,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鼎盛一时的唐王朝从此走向衰落 。安禄山反叛发生后,唐玄宗仓皇出逃到了四川,回想起张九龄当年的劝告 , 追悔莫及 。唐王朝的衰亡是必然的,然而,对安禄山的反叛行为张九龄能够正确预见,仍旧证明他确实是一位富有政治经验和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张九龄<感遇(之四)>的赏析感遇
作者:【张九龄】 年代:【唐】体裁:【五古】类别:【未知】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
徒言树桃李 , 此木岂无阴?
【注解】:
1、岂伊:岂唯 。
2、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 。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
3、荐:进献 。
【韵译】: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
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
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
山重水阻如何进献?
命运遭遇往往不一,
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
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评析】:
感遇十二首 的 全部解释(张九龄)唐诗阅读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朗读 张牙舞爪
张九龄 感遇 译文张九龄五言诗——感遇
如何翻译张九龄诗作《感遇·其一》并加以赏析作者: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 , 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
感遇十二首其一的鉴赏和翻译~~~谢谢阿?。?/h3>张九龄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
谁知林栖者 , 闻风坐相悦 。
草木有本心 , 何求美人折?
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 。此为第一首 , 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 , 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 , 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 , 兰举其叶,桂举其花 , 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 , 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 , 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 。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 。“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自”当“各自”解 , “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 。)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 , 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 , 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 。“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 。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 。“坐” , 犹深也,殊也 。表示爱慕之深 。诗从无人到有人 , 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 , 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 故闻伯夷之风者 , 顽夫廉 , 懦夫有立志 , 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 , 鄙夫宽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 , 用得这样恰如其分 , 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 。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 , 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 。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 。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 , 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 。很清楚 , 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 。全诗的主旨 , 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 。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 。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 , 滴水不漏 。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 , 狮子搏兔,也用全力 。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 。而且做到了意尽词?。?无一字落空 。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 , 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
(沈熙乾)
该文章转自[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www.edudo.com/ziyuan1/uploadfile/0612/413.asp
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怎么翻译?十二首都有的难找,一般常见的只有以下四首的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吧感遇 ① 其一
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③,巢在三珠树④,矫矫珍木颠,得无金丸惧⑤?美服患人指⑥,高明逼神恶⑦,今我游冥冥⑧,弋者何所慕⑨ 。
[注解]
①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 , 借物寓意之诗 。诗人在贬官荆州期间作《感遇》诗12首,此处所选分别为第四、第一、第二和第七首 。②池潢(huang):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③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 , 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④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 。本作三株树 。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 , 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 , 叶皆为珠 。”⑤“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 。金丸,弹弓的子弹 。⑥“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 。⑦“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 。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 。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⑧冥冥:高远的天空 。⑨“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 。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
[赏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一只来自大海上的鸿雁,独自飞临一座城池边 。城中高高的神树之上,两只翠鸟正得意洋洋地站在那儿 。鸿雁预料他们终将自取祸患,于是自己展翅高飞,离开了这险恶之地 。
显然,诗中暗寓的是作者自己的遭际与感受 。孤鸿是自喻,而双翠鸟则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李林甫、牛仙客之流 。全诗以孤鸿的口气,写出了诗人的政治生活中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高逸的情怀 。
全诗共十句 , 可分为两层 。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 , 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前两句很耐人寻味,经历过大海上的惊涛骇浪的孤鸿,对对一条小小的护城河却不敢顾,说明人世(特别是朝廷)的险恶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险恶 。而在这孤鸿“不敢顾”的地方有一双小小的翡翠鸟却竟在珍贵的三珠树上营巢 , 高高在上,气势熏天 。“侧见”有两重意义 , 一是说明翡翠鸟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 令人侧目而视;二是说纵然翡翠鸟悲气焰嚣张,但孤鸿对之却不屑正视,由此,也就引发出第二层,即第五句以下的六句 。前两句从翡翠鸟骄横情态,想到它们会招致的后果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反问 。翡翠鸟站立在珍木之颠,窃据高位,飞扬跋扈,难道就不怕别人难以容忍吗?不怕从背后打来的致命的金弹吗?接着平静地指出了一条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物极必反,地位与权势在官场中愈显赫,也就愈易成为别人猎取的目标,覆灭的日子也就愈近 。正因如此,诗中这只孤独的鸿雁,并不艳慕翠鸟一时的荣耀,也不怨恨自己的一时失意,这就引发了最后两句,孤鸿自己决心高举苍冥,翱翔云中,让那些“弋者”的欲望无法得逞 。这里所暗寓的是诗人不羡慕荣贵,澹泊名利和决意隐退的情怀,同时也进一步衬托出了翠鸟多代表的小人们狭隘、浅薄的品行 。第二层写出了孤鸿的感受 。
在描写中,作者始终注意从对比的角度去表现孤鸿与翠鸟的境况 。孤雁之于翠鸟 , 一独一双,一大一小,一质朴一华艳,一方来自浩瀚大海,一方守者小小池潢 。然而 , 小巧的翠鸟却是高高在上,统领要地 。“三珠树”,是神仙世界的珍木,它们“巢居”于上,可谓显贵之至 。与此相反,硕大的鸿雁对双翠鸟只能“侧见”,甚至“不敢顾”那暗指朝廷的“池潢”,可知其处境的低微与险恶,更反衬出了翠鸟们不可一世的气焰 。真可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
此诗本是借自然界的禽鸟寄寓作者的境遇与感慨,但由于作品巧妙地选用了鸿雁与翠鸟的形象、成功地写出了它们的特点,使得作品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寓意本身,反映了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哲理.活
【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
谁知林栖者 , 闻风坐相悦 。[1]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2]
【注释】:
[1]林栖者:指隐士 。
[2]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
这首哲理诗是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后所作 。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于政事,贬斥张九龄,宠任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 。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斥异己,朝政更加腐败 。张九龄对此是十分不满的,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写了《感遇十二首》 , 朴素遒劲,寄慨遥深 。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 , 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 , 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 , 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 , 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 , 不论葳蕤也好 , 皎洁也好 , 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 。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 。“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 , 即代表“葳蕤”和“皎洁” 。)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二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上 。“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于意料之外的感觉 。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 。表示爱慕之深 。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 , 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 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 。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未,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 。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 。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 , 这是它们的本性 , 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 。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 , 进德修业 , 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 。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 。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尘相悦” , 又与“夫人折”同意相见 。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 。诗前二句是起 , 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 。而且做到了意尽词?。?无一字落空 。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 , 词意和平温雅 , 不微不昂 , 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
【感遇十二首其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
岂伊地气暖 , 自有岁寒心 。
可以荐嘉客 , 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
读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 。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其托物喻志之意 , 灼然可见 。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 。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 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 , 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 。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 , 也就不值得赞颂 。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 。“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刘帧《赠从弟》:“岂不罹凝寒 , 松柏有本性 。”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 , 是含有深意的 。
汉代《古诗》有一篇《橘柚垂华实》,诗中说橘柚“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表达了作者不为世用的愤懑 。张九龄所说的“可以荐嘉客”,也就是“冀见食”的意思 。“经冬犹绿林”,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值得赞颂;结出累累硕果,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品德的高尚 。按说,这样的嘉树佳果是应该荐之于嘉宾的,然而却为重山深水所阻隔,为之奈何!读“奈何阻重深”一句,如闻慨叹之声 。
丹橘的命运、遭遇,在心中久久萦回,诗人思绪难平,终于想到了命运问题:“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看来运命的好坏 , 是由于遭遇的不同,而其中的道理,如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是无法追究的 。这两句诗感情很复杂,看似无可奈何的自遣之词,又似有难言的隐衷,委婉深沉 。最后诗人以反诘语气收束全诗:“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李树,硬是不要橘树 , 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用处吗?在前面,已写了它有“经冬犹绿林”的美荫,又有“可以荐嘉客”的佳实,而“所遇”如此 , 这到底为什么?《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里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阳虎对赵简主说,他曾亲手培植一批人才 , 但他遇到危难时,他们都不帮助他 。因而感叹道:“虎不善树人 。”赵简主道:“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 。故君子慎所树 。”只树桃李而偏偏排除橘柚,这样的“君子”,总不能说“慎所树”吧!
杜甫在《八哀·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一诗中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 。”后一句,是说他的诗语言清新而简练;前一句,是说他的诗意余象外,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 。读这首诗我们不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当时朝政的昏暗和诗人坎坷的身世吗!这首待平淡而浑成,短短的篇章中,时时用发问的句子,具有正反起伏之势,而诗的语气却是温雅醇厚,愤怒也罢,哀伤也罢,总不着痕迹,不露圭角,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 , 何所慰吾诚?
这是一种修行境界 在打坐中感受到(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淡泊明智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宁静致远
(日夕怀空意 , 人谁感至精?)这种心如虚空唯一至精的感受 谁能知道呢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对自己还没有达道的功夫的谦虚 还是经常有一点心乱 (飞沈理自隔) 想更上一个境界 一念不生是谓诚(何所慰吾诚?)
感遇·其一的作品原文感遇·其一 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求助张九龄所有<感遇>十二首全文及解释?感遇十二首(其一)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
感遇十二首(其二)-入选《唐诗三百首》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
草木有本心 , 何求美人折?
感遇十二首(其三)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
持此谢高鸟 , 因之传远情 。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感遇十二首(其四)
鱼游乐深池 , 鸟栖欲高枝 。
嗟尔蜉蝣羽 , 薨薨亦何为 。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
神理日微灭 , 吾心安得知 。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感遇十二首(其五)
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
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 。
化蝶犹不识,川鱼安可羡 。
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 。
感遇十二首(其六)
西日下山隐 , 北风乘夕流 。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 。
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 。
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
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 。
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
感遇十二首(其七)-入选《唐诗三百首》
江南有丹橘 , 经冬犹绿林 。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
运命唯所遇 , 循环不可寻 。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
感遇十二首(其八)
永日徒离忧 , 临风怀蹇修 。
美人何处所 , 孤客空悠悠 。
青鸟跂不至 , 朱鳖谁云浮 。
夜分起踯躅,时逝曷淹留 。
感遇十二首(其九)
抱影吟中夜 , 谁闻此叹息 。
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 。
白云愁不见,沧海飞无翼 。
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
感遇十二首(其十)
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 。
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 。
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缄忆 。
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 。
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 。
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 。
感遇十二首(其十一)
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
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
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
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
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 。
感遇十二首(其十二)
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 。
啸叹此寒木,畴昔乃芳蕤 。
朝阳凤安在,日暮蝉独悲 。
浩思极中夜,深嗟欲待谁 。
所怀诚已矣 , 既往不可追 。
鼎食非吾事,云仙尝我期 。
胡越方杳杳,车马何迟迟 。
天壤一何异,幽嘿卧帘帷 。
------------------------------------------------
赏析见链接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译文》这首哲理诗是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后所作 。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于政事 , 贬斥张九龄,宠任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 。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斥异己,朝政更加腐败 。张九龄对此是十分不满的,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写了《感遇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 。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 , 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 , 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 。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 。“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自”当“各自”解 , “尔”当“如此”解 , 即代表“葳蕤”和“皎洁” 。)这里一个“自”字 , 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
起首四句 , 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二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上 。“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于意料之外的感觉 。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 , 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 。表示爱慕之深 。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 , 懦夫有立志 , 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 。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未,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 。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 。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 。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 , 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 。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 。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 , 闻风尘相悦”,又与“夫人折”同意相见 。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 , 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 。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 , 五六句是转 , 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 。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 。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微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张九龄的感遇感遇十二首(其一)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
美服患人指 , 高明逼神恶 。
今我游冥冥 , 弋者何所慕 。
感遇十二首(其二)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十二首(其三)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感遇十二首(其四)
江南有丹橘 , 经冬犹绿林 。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感遇十二首(其五)
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
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 。
化蝶犹不识 , 川鱼安可羡 。
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 。
感遇十二首(其六)
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 。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 。
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 。
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
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 。
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
感遇十二首(其七)
江南有丹橘 , 经冬犹绿林 。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
感遇十二首(其八)
永日徒离忧 , 临风怀蹇修 。
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 。
青鸟跂不至,朱鳖谁云浮 。
夜分起踯躅 , 时逝曷淹留 。
感遇十二首(其九)
抱影吟中夜,谁闻此叹息 。
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 。
白云愁不见 , 沧海飞无翼 。
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
感遇十二首(其十)
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 。
袖中一札书 , 欲寄双飞翼 。
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缄忆 。
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 。
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 。
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 。
感遇十二首(其十一)
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
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
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
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
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 。
感遇十二首(其十二)
闭门迹群化 , 凭林结所思 。
啸叹此寒木 , 畴昔乃芳蕤 。
朝阳凤安在,日暮蝉独悲 。
浩思极中夜,深嗟欲待谁 。
所怀诚已矣,既往不可追 。
鼎食非吾事,云仙尝我期 。
胡越方杳杳,车马何迟迟 。
天壤一何异 , 幽嘿卧帘帷 。
感遇十二首(其七)张九龄 原文翻译成现代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江南一带生长着一种奇异的丹橘,经历严冬橘林依然枝叶苍翠,郁郁青青 。
岂伊地气暖 , 自有岁寒心 。”难道这是因为那里地气和暖使然?原来是这种橘树自有凌寒傲霜的本性 。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款待贵宾与亲朋,这丹橘作为上好的水果当之无愧,怎奈一路上山高水深,运送它交通不便 。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世人都喜欢栽种桃李,其实这丹橘的果实不但可以款待宾客,而且四季长青,终年绿荫葱茏,哪一点不如桃李呢?
·本诗以橘喻人 , 诗人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有耐寒的本性来比喻自己也有贤人一样的高尚品质 , 但不被人识,只能抑郁不平 。全诗平淡自然 , 语言温雅醇厚,设喻贴切,抒发胸臆圆转自如,愤怒哀伤不露痕迹,给读者留下了回味与想像的空间,故历来为人称颂 。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最后一联“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当然是意在点明全篇的主旨 。按中国传统的诗文作法,向来以“美人”隐喻自己心里思念的人或事(志向),但此处的“美人”却一反常规,指的是“林栖者”,也就是自称高洁的隐士们 。张九龄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宰相,曾辅佐唐玄宗造就了开元盛世,后被奸人排挤而遭贬谪 。他有自己的志向,希望再回到朝廷治理国家 , 重振昔日辉煌,这就是他的“本心” 。而林栖者的本心却是隐匿山林 , 与世无争,实际上他们也于事无补 。长久与林栖者为伍,实非张九龄所愿 。也就是作者以这两句表明心迹 。
兰是草本植物,桂是木本植物,一荣于春 , 一华于秋 。草、木之心,各有不同 。初看起来 , 诗中所举,一者为物(兰、桂),一者为人(林栖者亦即美人) 。诸不知按中国传统的文学思维,张九龄是以兰喻自己,以桂喻林栖者 。两者同样是美的,但美的形式却不一样——各有“本心” 。张九龄在有意疏远林栖者的同时,仍承认并赞美他们,维护了他人的尊严和感情 。没有较深的社会阅历,是很难体会诗中的真味的 。只用“兰叶”或“桂华”一个意象 , 行吗?
感遇十二首(其七)张九龄唐诗阅读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朗读 张牙舞爪
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的首篇是哪篇?帮助简单分析一下这首诗 。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分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
【作者简介】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人 。开元时期有名的宰相,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迁中书令 。因李林甫排挤,开元二十五年(737)贬为荆州长史 。他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 , 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 。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
希望帮助到你,若有疑问,可以追问~~~
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__^*)
感遇 张九龄的古诗是什么意思?江南有丹橘 , 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释】岂伊:岂唯 。岁寒心:比喻坚贞的节操 。阻重深:指道路被重重阻塞 。树:种植 。阴:同“荫 。”【解释】江南盛产红橘,经严寒之后橘林仍葱葱绿绿 。这难道是地气暖和使然原来橘树自有喜欢傲雪的气质 。款待亲朋红橘当之无愧,怎奈路途遥远山水阻隔 。命运难测只能听其所遇,如同四季变更不能追寻 。世人都偏爱栽种桃李,难道橘树不也是绿荫葱茏吗【解析】这一篇也是以橘喻人 。屈原曾经写过一篇《橘颂》,赞美橘树具有的“与世独立 , 横而不流”的品格;《古诗》又有“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的句子,比喻贤者要求用世 。张九龄此诗,兼有这两种意思 。橘树之叶经冬不凋,这不是因为地气暖的原因,而是因其自身具有凌寒傲霜的品质 。诗人将它比喻自己 。这丹橘本可以让嘉客食用的,然而阻碍重重,无法献达 , 这大概是命运了 。人们都说要种桃种李 , 其实丹橘不仅果实可以待嘉客 , 而且四季不凋 , 随时都有美荫,哪点不如桃李呢?这几句诗比喻自己也有贤人一样的美德,但不被入识,只能徒自不平 。这首诗,设喻恰当,抒发情怀又圆转自如,故历来为人称诵 。
张九龄的感遇最有代表性的是哪二首?唐诗三百首:张九龄之《感遇2》
有谁知道张九龄的《感遇二首》的第二首诗001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一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
002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二
兰叶春葳蕤 , 桂华秋皎洁 。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003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三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004张九龄:感遇四首之四
江南有丹橘 , 经冬犹绿林 。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 , 循环不可寻 。
徒言树桃李 , 此木岂无阴?
张九龄的《感遇》第一首中 , 桂华是什么意思 。月亮的别名(以汉语拼音首字母顺序排列)
1.白兔(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2.白玉盘(呼作白玉盘 。大明夜已残)
3.半轮(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4.宝镜
5.冰壶(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6.冰鉴(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
7.冰镜(团团冰镜叶清辉)
8.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
9.冰盘(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10.冰魄
11.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2.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
13.蟾宫(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 。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14.蟾光(仰首望蟾光,无踪亦无影)
15.蟾盘(共看蟾盘上海涯)
16.嫦娥(嫦娥出复还 , 似诉无限情)
17.方晖(方晖竟户入,圆影隙中来)
18.飞镜(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19.飞轮(飞轮了无辙 , 明镜不安台)
20.顾菟(阳鸟未出谷,顾菟半藏身)
21.挂镜(台前疑挂镜,帘外似悬钩)
22.广寒(深守广寒内 , 时思海上生)
23.桂宫(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
24.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 , 冷浸一天秋碧)
25.恒娥
26.金波(月穆穆似金波)
27.金镜(何人玉匣开金镜)
28.金盆(墙西云正黑 , 趾趾堕金盆)
29.明镜(飞轮了无辙,明镜不安台)
30.清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31.琼阙(细雨蒙琼阙,浓云蔽玉京)
32.秋影(一轮秋影转金波 , 飞镜又重磨)
33.素娥(素娥即月亮之别称)
34.素月(太阴妙果素月天尊神位)
35.太阴(太阴妙果素月天尊神位)
36.兔影(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卢照邻)
37.悬钩(台前疑挂镜 , 帘外似悬钩)
38.瑶台镜(又疑瑶台镜)
39.夜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
40.银盘(月从海东来,径尺熔银盘)
41.银阕珠宫(身游银阕珠宫,俯看积气蒙蒙)
42.幽阳(徽月生西海,幽阳始化升)
43.玉蟾(凉宵烟霭外 , 三五玉蟾秋)
44.玉弓
45.玉钩(春晚妆初罢 , 遥天系玉钩)
46.玉京(细雨蒙琼阙,浓云蔽玉京)
47.玉镜(翡翠楼边悬玉镜 , 珍珠帘外挂冰盘)
48.玉栏(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49.玉轮(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50.玉盘(暮云收尽溢清寒 , 银汉无声转玉盘)
51.玉盆(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
52.玉兔(著意登楼瞻玉免,何人张幕遮银阙)
53.圆蟾(休使圆蟾照客眠 。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54.圆影(方晖竟户入,圆影隙中来)
55.月桂
56.月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
张九龄的《感遇》是?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一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
美服患人指 , 高明逼神恶 。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二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
欣欣此生意 , 自尔为佳节 。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三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
日夕怀空意 , 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四
江南有丹橘 , 经冬犹绿林 。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 , 循环不可寻 。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张九龄的感遇de其二其三其四???感遇
其一:
孤鸿海上来 , 池潢不敢顾 。
侧见双翠鸟 , 巢在三珠树 。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
今我游冥冥 , 弋者何所慕 。
其二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
其三: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
持此谢高鸟 , 因之传远情 。
日夕怀空意 , 人谁感至精 。
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
其四: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
岂伊地气暖 , 自有岁寒心 。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感遇十二首其七译文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 。屈原生于南国 , 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 。张九龄也是南方人 , 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 。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 , 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 , 尤其明显 。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 。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 。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 。“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 。《论语 。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
汉代《古诗》有一篇《橘柚垂华实》,诗中说橘柚“委身玉盘中 , 历年冀见食” , 表达了作者不为世用的愤懑 。张九龄所说的“可以荐嘉客” , 也就是“冀见食”的意思 。“经冬犹绿林”,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值得赞颂;结出累累硕果,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品德的高尚 。按说,这样的嘉树佳果是应该荐之于嘉宾的 , 然而却为重山深水所阻隔,为之奈何!读“奈何阻重深”一句,如闻慨叹之声 。
丹橘的命运、遭遇,在心中久久萦回,诗人思绪难平 , 终于想到了命运问题:“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看来运命的好坏,是由于遭遇的不同,而其中的道理,如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是无法追究的 。这两句诗感情很复杂,看似无可奈何的自遣之词,又似有难言的隐衷,委婉深沉 。最后诗人以反诘语气收束全诗:“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李树,硬是不要橘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用处吗?在前面,已写了它有“经冬犹绿林”的美荫,又有“可以荐嘉客”的佳实,而“所遇”如此,这到底为什么?《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里讲了一个寓言故事:阳虎对赵简主说,他曾亲手培植一批人才,但他遇到危难时,他们都不帮助他 。
因而感叹道:“虎不善树人 。”赵简主道:“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 。故君子慎所树 。”
只树桃李而偏偏排除橘柚 , 这样的“君子”,总不能说“慎所树”吧!
杜甫在《八哀 。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一诗中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 , 篇终语清省 。”后一句,是说他的诗语言清新而简练;前一句 , 是说他的诗意余象外,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 。读这首诗我们不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当时朝政的昏暗和诗人坎坷的身世吗!这首诗平淡而浑成,短短的篇章中,时时用发问的句子,具有正反起伏之势,而诗的语气却是温雅醇厚,愤怒也罢 , 哀伤也罢,总不着痕迹 , 不露圭角,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
求?。。∪姆耄 。。。ㄊ欠氤上执模┳詈檬嵌猿聘袷?。。。感遇十二首(其七)
张九龄
江南有一片红红的橘子林 , 虽然经历严冬却依然翠绿 。
岂是因为它那里地气暖和,只因为自己有耐寒的心性 。
可以把它推荐给尊贵客人,无奈何关山层叠通道受阻!
命运的好坏只为遭遇不同; 如同规律般实在难以捉摸 。
不要只是口说要种植桃李 , 橘树难道不能供人乘凉吗?
感遇 其七 翻译感遇十二首(其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 , 此木岂无阴?
【赏析】 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 。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 。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 。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 , 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 , 洞庭波兮木叶下 。”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 。一个“犹”字 , 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 , 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 。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 。“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 。《论语 。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 , 松柏有本性 。”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 , 是含有深意的 。汉代《古诗》有一篇《橘柚垂华实》,诗中说橘柚“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表达了作者不为世用的愤懑 。张九龄所说的“可以荐嘉客”,也就是“冀见食”的意思 。“经冬犹绿林” , 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值得赞颂;结出累累硕果,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品德的高尚 。按说,这样的嘉树佳果是应该荐之于嘉宾的,然而却为重山深水所阻隔,为之奈何!读“奈何阻重深”一句,如闻慨叹之声 。丹橘的命运、遭遇,在心中久久萦回,诗人思绪难平,终于想到了命运问题:“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看来运命的好坏,是由于遭遇的不同,而其中的道理 , 如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是无法追究的 。这两句诗感情很复杂 , 看似无可奈何的自遣之词,又似有难言的隐衷,委婉深沉 。最后诗人以反诘语气收束全诗:“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李树,硬是不要橘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 , 没有用处吗?在前面,已写了它有“经冬犹绿林”的美荫,又有“可以荐嘉客”的佳实 , 而“所遇”如此 , 这到底为什么?《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里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阳虎对赵简主说,他曾亲手培植一批人才,但他遇到危难时,他们都不帮助他 。因而感叹道:“虎不善树人 。”赵简主道:“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 。故君子慎所树 。”只树桃李而偏偏排除橘柚,这样的“君子”,总不能说“慎所树”吧! 杜甫在《八哀·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一诗中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 。”后一句,是说他的诗语言清新而简练;前一句,是说他的诗意余象外,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 。读这首诗我们不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当时朝政的昏暗和诗人坎坷的身世吗!这首待平淡而浑成,短短的篇章中 , 时时用发问的句子,具有正反起伏之势,而诗的语气却是温雅醇厚,愤怒也罢 , 哀伤也罢,总不着痕迹,不露圭角,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2]
张九龄感遇其三译文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 , 人谁感至精?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翻译: 回到幽深的树林中独自高卧时,积聚的愁虑已去心中一片宁静 。将这一切告知那高飞的鸟儿,因要托她传达我这遥远的情怀(将心意传给君王) 。日日夜夜空怀着这无限情意,但是有谁能体会这至诚情意呢?那飞鸟和沉鱼本来就情趣相隔,又有什么能慰解我的心怀情意?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 , 寄慨遥深 。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 , 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 , 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 , 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 , 桂叶深绿 , 桂花嫩黄,相映之下 , 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 , 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 , 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 。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 。“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 。)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 , 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 , 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
张九龄的感遇张九龄感遇十二首
感遇十二首(张九龄)
一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
二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三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 , 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 , 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四
江南有丹橘 , 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 , 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五
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 。化蝶犹不识 , 川鱼安可羡 。海上有仙山 , 归期觉神变 。
六
西日下山隐 , 北风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 。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 。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 。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
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
八
永日徒离忧,临风怀蹇修 。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 。青鸟跂不至,朱鳖谁云浮 。夜分起踯躅 , 时逝曷淹留 。
九
抱影吟中夜,谁闻此叹息 。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 。白云愁不见 , 沧海飞无翼 。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
十
汉上有游女 , 求思安可得 。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 。冥冥愁不见 , 耿耿徒缄忆 。紫兰秀空蹊 , 皓露夺幽色 。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 。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 。
十一
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凭此目不觏 , 要之心所钟 。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至精无感遇 , 悲惋填心胸 。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 。
十二
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 。啸叹此寒木,畴昔乃芳蕤 。朝阳凤安在,日暮蝉独悲 。浩思极中夜,深嗟欲待谁 。所怀诚已矣,既往不可追 。鼎食非吾事,云仙尝我期 。胡越方杳杳,车马何迟迟 。天壤一何异,幽嘿卧帘帷 。
感遇 张九龄的古诗是什么意思?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释】麓蕤(w靑ru):草木枝叶茂盛下垂的样子 。自尔:自此,自然地 。林栖者:隐居山林中的人 。坐:因而 。美人:指林栖者 。【解释】兰叶繁盛芬芳在春天,桂花皎洁飘香在秋季 。在不同的季节吐露生机,点缀春意,充实秋景 。林中居者 , 闻到芳香攀花折枝 。散发飘香是它们的天性 , 不是为了希望别人将其攀折 。【解析】这首诗以比兴手法 , 寓意于高雅清香的春兰秋桂,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芳香出于自然,不是为了博取别人欣赏 。以此来自勉、自娱,透露出诗人洁身自好,坚贞清高,不与佞臣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 。
张九龄的《感遇》中的几句诗的意思1,人生如一颗流星 。怀着无比热烈的追求,留下一路轨迹,却不能停留 。只默默向前 。
2,在人生旅途上漂泊摇荡后扪心自问 。这世界留给自己的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片冰冷的寂寞 。人的追求都是无比辉煌而又热烈 。而上天却不会理会 , 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
3,当孔夫子扪泪而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千古之下,谁不与同悲 。
解释这首诗《感遇》张九龄【感遇张九龄】感遇》
诗人:张九龄 朝代:唐代 体裁:五古
兰叶春葳蕤 , 桂花秋皎洁 。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
草木有本心 , 何求美人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