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为什么要退秦师而不是退晋军晋国地缘上挨近郑国,有直接来利益需求,两国平日冲突也很多 。并且这是晋国发起的 , 秦国来帮忙 。怎么看劝说秦国退兵可能性都更大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课堂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左传》,是我国先秦史传中一部重要著作 。《左传》在记述事件、刻画人物和运用语言方面,都有较高成就 。作者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把纷繁复杂的事件,条理清晰、生动形象地叙述出来 。《左传》描写人物,以极少的笔墨,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和某些细节的描写,展示不同人物的鲜明性格 。尤其是作者笔下的外交人物更为突出 。他们或语挟风雷,慷慨陈辞于大国之间 , 或委婉机智,从容游说于诸王之中 , 论理叙事,进退有节,出色完成外交使命 。因之 , 欣赏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探讨作品深邃的思想内容,理解《左传》独有的语言特色,是阅读的首要任务 。同时,作为一篇文言短文 , 理解常用实词,辨析常见虚词,亦是教学要点之一 。本篇教学设计,力求准、稳、实,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

【设计提要】

本设计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研究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一个层面是根据文言文教学,落实文言字词知识 。

【设计实施】

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 , 不费一兵一卒 , 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 。那么,请问:

1.课文哪些语句最能显示烛之武高超的游说艺术?你能否透过语言表述探讨其深刻底蕴?

〔明确〕文章第2段对秦伯的说辞最具说服力 。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单刀直入,先言“郑既知亡”,使之解除戒意,既而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替对方的利害着想 。一下子缩短了二者的距离,可谓出言不凡!

②越国以鄙远 , 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再言亡郑无益 。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

——三言亡郑有害 。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

——继言舍郑有益于秦 。

⑤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

——纵观历史 , 历数晋国言而无信 。

⑥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若不阙秦 , 将焉取之?

——展望未来,预言晋将阙秦 。

⑦阙秦以利晋 , 唯君图之 。

——摆事实,讲道理,提请秦伯定夺 。最终使“秦伯说,与郑人盟”,解了郑围 。

〔点拨〕这种点评式赏析,可使学生认识烛之武高妙的劝说艺术:一是援古例今 。有历史的回顾 , 有现实的分析;二是善于作比,本意是为保全郑国,言语上处处为秦国打算 。从反面强调亡郑结果,只能使“邻厚”“君薄”;从正面陈说保全了郑国,对秦不仅无害,反而“利秦”,便于“取晋” 。三是语言得体 。本是求人,却不卑不亢,高屋建瓴,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 。可谓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完成了游说使命 。

2.课文选取哪些内容完成了烛之武人物形象的塑造?

〔明确〕文章虽短 , 在人物塑造上却颇具匠心 。文章第1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 , 危难之际,突出一个“义”字 。“夜缒而出”,寥寥四字,用语简洁,内涵丰富,有场景,有动作,便将垂垂老矣的烛之武形象跃然纸上,真真切切突出一个“勇”字 。至于面见秦君,一番慷慨陈辞,言简意赅,实实在在体现一个“智”字 。——大义大勇大智 。《左传》善于通过人物语言 , 揭示人物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

〔板书〕人物情节性格


3.难词点拨 。

 ?。?)辨析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

〔板书〕

①A.既东封郑()
B.又欲肆其西封()

②A.越国以鄙远()
B.蜀之鄙有二僧()

〔明确〕此题着重考查实词理解 。第①组“封” , 会意字,从土从寸,表示帝王向诸侯分封土地 。本义封赐 。如苏洵《六国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还可引申作名词 , 指疆土,疆界 。如《孟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句用做名词,即当“疆界”解 。A句“封”作意动词 , “以……为疆界”的意思 。第②组“鄙”,形声字,从邑 , 表示它是地域区划的名称,啚声 。按周制,都城的近郊叫乡 , 远处叫遂 。鄙是遂所属的一级居民单位 , 也泛指边远地区或农村 。如彭端淑《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B句“鄙”作名词讲,A句“鄙”属词类活用 , 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 意思为“把偏远的地方当做边邑” 。

 ?。?)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 。(板书)

A.许之()

B.是寡人之过也()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何厌之有()

E.辍耕之垄上()

〔明确〕此题着重考查虚词“之”的用法 。答案依次为:A.代词,他(指郑文公);B.助词,的;C.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 取消句子独立性,化句子为主谓短语,作句子的某个成分 。此句“之”所在短语,作全句主语;d.助词,作用是将宾语提前,即“有何厌”;E.动词,往,到 。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各个人物形象《烛之武退秦师》精讲
烛之武退秦师的文学常识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文章插图

这是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的一段历史故事,题目为后人所起.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灼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 , 晋侯、秦伯围郑 ,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 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 , 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 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扩展资料:《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因为《左传》中某些文章的叙事风格与其他不符,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 。
新疆汉语二年级下册十四课名人故事教案新疆汉语二年级下册十四课名人故事教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21分,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漫溯(sù)罗绮(qǐ)粗糙(cāo)未雨绸缪(liào)
B.瘦削(xiāo)脾气(pí)处置(chǔ)迥乎不同(jiǒng)
C.祈祷(qí)隐晦(huì)悄然(qiǎo)偃旗息鼓(yǎn)
D.薄荷(bò)颤动(zhàn)浚河(jùn)青青子衿(jī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杀戮放肆云霄水龙头金碧辉煌
B.风姿落寞苍桑名信片金科玉律
C.惦记偏袒淅沥度假村欢渡春节
D.怯懦琢磨通缉候车室甘败下风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成为当代最遭和最受的人 。各国政府——无论是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是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他,他 。
A.忌恨诬蔑诅咒诽谤B.诬蔑忌恨诽谤诅咒
C.诬蔑忌恨诅咒诽谤D.忌恨诬蔑诽谤诅咒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获得教养的途径有许多种,比如阅读经典,比如求师问道,比如社会实践等,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更应该是我们着力培养和处心积虑追求的东西 。
B.中国羽毛球队全体队员不畏强敌 , 英勇拼搏,铩羽而归,夺得了汤姆斯杯,完成了赛前的既定任务 。
C.旅居国外已30年的黄老先生思念故土,思念亲人 , 最近 , 他写信给老家的政府部门 , 表达他安土重迁的愿望 。
D.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据最新统计,目前社会上有近20%左右的人将按月储蓄视为未来的养老保险金 。
B.河里水质越来越差的原因,是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导致生态平衡受到破坏造成的恶果 。
C.新教材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用力甚多、改动颇大,因为设计练习题是为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
D.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显示着一个人的语言水平 , 更体现着一个人的自信、智慧和风度 。
6.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不同划分的 , 分为风、雅、颂三类 。
B.《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宋的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原指一种官署,后指一种新诗体 。
C.《左传》也称《左氏春秋》,为“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的“传”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传”都是一种史书体例 。
D.司马迁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四史”,鲁迅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7.下列各诗文诵读停顿(用“//”表示较长停顿,“/”表示较短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
A.看//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B.像/梦中/飘过//一支/丁香的 ,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圯/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戴望舒《雨巷》)
C.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D.晋侯、秦伯/围郑 , 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二、(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 完成8~10题 。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 ,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 。公阅毕 , 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 。召入,使拜夫人 , 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 。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 。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 , 卒感焉 。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鑱,为除不洁者 。引入 ,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 。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 。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眥,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不速去 , 无俟*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 。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 。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节选自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1)微行入古寺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B.(1)而目不可开
(2)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C.(1)史噤不敢发声
(2)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D.(1)使史更敝衣
(2)愿足下更虑之(《荆轲刺秦王》)
9.与例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阅华,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
A.父母宗族 , 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D.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荆轲刺秦王》)
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左忠毅公在风雪天“微行入古寺”,发现了“伏案卧,文方成草”的史可法,当即“解貂覆生,为掩户”,表现了左忠毅公爱才之心 。
B.对史可法,左忠毅公不仅“呈卷 , 即面署第一”,而且“召入,使拜夫人”,并断言“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则表现了他具有知人之明 。
C.从“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句可以看出,“逆阉”对左公用刑之酷和左公面对酷刑的意志之坚 。
D.“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 , 天下事谁可支柱者?”表现了左公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并对史可法给自己平反昭雪寄予厚望 。
第Ⅱ卷非选择题(120分)
三、(28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每题2分)
(1)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
(2)无俟*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
12.下列句子都出自教材中我们学过的篇目,请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分)
(2)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2分)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3分)
(4)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3分)
1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①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①蹀躞(diéxiè):小步走路的样子 。
(1)联系鲍照出身“孤门细族”的身世和下面的诗句看,作者“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的原因是什么?(2分)
(2)作者已经在享受“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的天伦之乐,为什么还要发出“自古圣贤尽贫*,何况我辈孤且直”的自嘲?“自古圣贤尽贫* , 何况我辈孤且直”二句对揭示全诗的主题有什么作用?(4分)
14.名句名篇默写(8分,每空1分)
(1)携来百侣曾游,。(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子曰:“其恕乎!,勿施于人 。”(《论语》)
(3)昔我往矣,;,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
(4),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5)榆柳荫后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6) ,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
四、(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
听听那冷雨(节?。?

求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

2.翻译文言句子,体会人物对话的语言和特点 。

3.辨析多义词 。

4.背诵课文 。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 。

教学课时:2课时 。

教学方法:点导法 。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 , 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类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军事外交的发展史 , 在我国历史上出

现了许多的军事外交家,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既保国家人民安全,又为中国历史写下

一篇篇瑰丽诗章 。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

二.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左传》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所作,又称《左氏春秋》,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史实,也是优秀的散文著

作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氾(fan)南佚(yi)名夜缒(chui )而出若不阙(que)秦

杞子(qi)杨孙戍之(shu)失其所与,不知(zhi)

3.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①晋/军函陵,秦/军犯南 。

②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敢/以烦执事 。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一.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1.“侯”“伯”是什么样的职位?(第一段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春秋时期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五个爵位,等级依次有高低 。

2.“以”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呢?

答:“以”是因为的意思,它还有“根据”(田家侯之,以兴农事)、“把”(医之好治不病以

为功)、“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1.第一段中两个“于”的用法是否相同?试具体说说它们各是怎样的意思?

答:不同,前一个是“对”,后一个是“向” 。

2.第一段中两个“军”字是什么意思?它用法是什么用法?

答:都是名词作动词 , 驻军 。

3.晋侯、秦伯为什么围攻郑国?

答:因为郑国不敬重晋侯,又依附楚国 。

4.你认为晋军和秦军出兵的理由是否正当呢?

答:不正当,郑国的做法是出于为自己的国家安全着想,并没有不对的地方 。

5.作者开头指明原因有何用意?

答:为后文写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

小结:本段用简要的文字交代了晋军、秦军伐郑的原因,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设伏,这是先

秦散文的常用写法 。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部分 。

二.分析第二段:

1.第二段中四个“之”是什么用法?怎样翻译?

答:第一个是代词,代佚之狐的意见;第二个“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第三个

“之”是结构助词“的”;第四个“之”是代词,代郑伯 。
-

2.第二段中的人物称呼怎么理解?

答:“公”对诸侯王的称呼;“臣”是官员 。百姓在帝王面前的自称 , “子”是对别人的敬称;

“寡人”是古代帝王自谦的称呼 。

3.这一段作者既有对烛之武的直接描写,又有对他的间接描写,请指出来 。

答:通过“佚之狐”来写烛之武是间接描写,说明烛之武有非凡的才能 。其余是直接描写,

表现烛之武自谦,通情达理、忠诚爱国的品质 。

4.郑伯有着怎样的品格?通过写郑伯也可以表现烛之武,这种写法又叫什么?

答:郑伯的自责表现了他的大度和坦诚;这种写法是侧面描写 , 起衬托作用 。

小结:本段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 。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 。

三.作业:

1.练习一(背诵课文)

2.补充作业:印发资料 。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

1.翻译1.2段 。

2.背诵并说说前四段大意 。

二.分析阅读第三段:

1.本段中的三个“亡”字意义和用法有何不同?

答:第一个“亡”是灭亡、亡国之意思,动词;第二个和第三个都是消灭,使……灭亡的意思,作使动词 。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两个“为”字的意思是否相同?“为”

字还有哪些用法?

答:不同,前者是当作的意思;后者是给予的意思 。这两处都是动词 。“为”还有的用法是:

①为了(故为之说,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②做(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③认为(愚

以为宫中之事 , 事无大?。芙凶觯?是(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3.本段中“东道主”“往来”“行李”等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东道主”“行李”跟现代汉语不同,“东道主”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是出使的

人 。“往来”则与现代汉语相同 。

4.这一段有三个通假字,请找出来,具体说明 。

答:“共其乏困”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何厌之有”的“厌”通“餍”,意思是满

足;“秦伯说”中的“说”通“悦”,意思是高兴 。

5.烛之武是怎样劝服秦伯的?

答:烛之武说话站在秦国的利益上,说明郑亡对秦国的重大影响,使秦伯不敢参与“围郑” 。

6.烛之武劝说秦王用了哪些道理?

答:①郑亡对晋有利,对秦反而有害 。②晋国受了秦国恩怨,反而对秦有防范之心 。③郑国

灭亡后,秦国也将受到晋国的侵略 。

小结:这一部分集中笔墨表现烛之武的口才和聪明智慧 。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

三.分析阅读第四段:

1.“微”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我们曾经在哪一篇课文学过这个词?

答:没有的意思;曾经在《岳阳楼记》中学过这个词即“微斯人,吾谁与归” 。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的用法是什么?我们还学过它的用法吗?

答:“因”的用法是介词,意思是依靠 。它的用法还有:①于是(定伯因复担鬼 , 鬼无重)

②根据(因地制宜)

3.“以乱易整”中的“易”的意思是什么?这个词还有哪些用法?

答:“易”的意思是代替;此外“易”字还有:①变更(寒暑易节 , 始一返焉)②容易(人之为学有难易乎)③改换(一客数败,嗤其失算,欲易置之) 。

3.晋文公的性格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讲求仁爱、机敏聪慧,有长远眼光的人 。

小结:这一段写晋军撤退,郑国解围 , 这是故事的尾声 。

四.改写练习:四人合作(每人一段)用现代汉语把本文改写成的一篇小说(记叙文)或者

评书 。



五.作业:

1.课后练习2、3 。

2.补充作业:同步训练 。

六.教学后记: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 。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 , 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敝蛑浯鹩α?。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 , 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 , 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 。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 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 , 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 , 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那个晋国 , 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 , 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秦伯很高兴 , 与郑国订立盟约 , 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 , 自己就率军回国 。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 。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 。我们还是回去吧 。”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流程?教师资格证面试流程包括:1候考 。2抽题 。3备课 。4回答规定问题 。5试讲/演示6.答辩7考试结束后,考生上交试题清单、备课教案(活动演示方案)后,考官归还考生身份证、准考证 , 发给放行条,考生离场 。8.考官评分 。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课堂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左传》,是我国先秦史传中一部重要著作 。《左传》在记述事件、刻画人物和运用语言方面,都有较高成就 。作者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把纷繁复杂的事件,条理清晰、生动形象地叙述出来 。《左传》描写人物 , 以极少的笔墨,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和某些细节的描写,展示不同人物的鲜明性格 。尤其是作者笔下的外交人物更为突出 。他们或语挟风雷 , 慷慨陈辞于大国之间,或委婉机智,从容游说于诸王之中 , 论理叙事,进退有节 , 出色完成外交使命 。因之,欣赏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 , 探讨作品深邃的思想内容,理解《左传》独有的语言特色,是阅读的首要任务 。同时,作为一篇文言短文,理解常用实词,辨析常见虚词 , 亦是教学要点之一 。本篇教学设计,力求准、稳、实 , 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

【设计提要】

本设计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研究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一个层面是根据文言文教学,落实文言字词知识 。

【设计实施】

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 。那么,请问:

1.课文哪些语句最能显示烛之武高超的游说艺术?你能否透过语言表述探讨其深刻底蕴?

〔明确〕文章第2段对秦伯的说辞最具说服力 。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单刀直入,先言“郑既知亡”,使之解除戒意 , 既而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 , 替对方的利害着想 。一下子缩短了二者的距离,可谓出言不凡!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再言亡郑无益 。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

——三言亡郑有害 。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

——继言舍郑有益于秦 。

⑤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

——纵观历史,历数晋国言而无信 。

⑥夫晋 , 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展望未来,预言晋将阙秦 。

⑦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摆事实,讲道理,提请秦伯定夺 。最终使“秦伯说,与郑人盟”,解了郑围 。

〔点拨〕这种点评式赏析,可使学生认识烛之武高妙的劝说艺术:一是援古例今 。有历史的回顾,有现实的分析;二是善于作比,本意是为保全郑国,言语上处处为秦国打算 。从反面强调亡郑结果,只能使“邻厚”“君薄”;从正面陈说保全了郑国,对秦不仅无害,反而“利秦”,便于“取晋” 。三是语言得体 。本是求人,却不卑不亢,高屋建瓴,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 。可谓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完成了游说使命 。

2.课文选取哪些内容完成了烛之武人物形象的塑造?

〔明确〕文章虽短,在人物塑造上却颇具匠心 。文章第1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 , 危难之际,突出一个“义”字 。“夜缒而出”,寥寥四字,用语简洁,内涵丰富,有场景 , 有动作,便将垂垂老矣的烛之武形象跃然纸上,真真切切突出一个“勇”字 。至于面见秦君,一番慷慨陈辞,言简意赅,实实在在体现一个“智”字 。——大义大勇大智 。《左传》善于通过人物语言 , 揭示人物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

〔板书〕人物
情节

性格



3.难词点拨 。

(1)辨析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

〔板书〕

①A.既东封郑()
B.又欲肆其西封()

②A.越国以鄙远()
B.蜀之鄙有二僧()

〔明确〕此题着重考查实词理解 。第①组“封”,会意字,从土从寸,表示帝王向诸侯分封土地 。本义封赐 。如苏洵《六国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还可引申作名词,指疆土,疆界 。如《孟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句用做名词,即当“疆界”解 。A句“封”作意动词,“以……为疆界”的意思 。第②组“鄙”,形声字,从邑,表示它是地域区划的名称,啚声 。按周制 , 都城的近郊叫乡,远处叫遂 。鄙是遂所属的一级居民单位,也泛指边远地区或农村 。如彭端淑《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B句“鄙”作名词讲,A句“鄙”属词类活用,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把偏远的地方当做边邑” 。

(2)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 。(板书)

A.许之()

B.是寡人之过也()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何厌之有()

E.辍耕之垄上()

〔明确〕此题着重考查虚词“之”的用法 。答案依次为:A.代词,他(指郑文公);B.助词 , 的;C.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化句子为主谓短语,作句子的某个成分 。此句“之”所在短语 , 作全句主语;d.助词,作用是将宾语提前,即“有何厌”;E.动词,往,到 。

烛之武退秦师试讲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试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下午好 , 我是XX号选手,我今天试讲的课程是《烛之武退秦师》 , 现在开始正式上课!
上课,同学们好!
一、导入
张飞在长坂坡一声呐喊吓退百万曹军 , 两千年前,更有英雄只身前往敌军帐中,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同样不费一兵一卒退却强大的进犯之敌,保住弱小的国家 , 此人是谁?春秋时期郑国人烛之武是也 , 今天咱们就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看看他究竟是怎样退却秦师的 。《烛之武退秦师》板书
2、知识积累
1.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
2.教师补充:关于《左传》 。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左传》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 , 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
3、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背景感知
(1)一共涉及了几个国家,这几个国家之间有何纠葛?
明确:涉及到了郑国、秦国和晋国 。
晋郑之间:“晋候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5、

如何教授烛之武退秦师的离间计 教案一、前置准备:背景:认识(1)秦、晋、郑三个国家的地理位置,(2)秦晋的关系(尤其两国的姻亲关系 , 以及公子重耳在秦穆公帮助下夺回政权的故事);让学生理解烛之武为什麼对秦而非晋用离间计 。二、理解:朗读、析难字生词、句逗 。尤其"见秦伯曰"一节 。是离间计的重要内容 。题解,重点在"退",引导学生做好准备 , 理解和赏析烛之武如何以离间计"退"秦师 。理解篇章内容,重点阅读:"见秦伯曰"一节及"子犯请击之"一节 。前者是离间计的经过 , 後者补充成功的条件 。三、赏析:"见秦伯曰"一节美读:因声入情 , 读出当时的情势气氛和人物的表现 。角色扮演:注意举手投足和表情话语四、评论:离间计是否当时最适合的战略?为什麼?有没有其他方法?
烛之武退秦师这是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的一段历史故事,题目为后人所起 。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 。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

晋侯、秦伯围郑(1) , 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也(3) 。晋军函陵(4),秦军氾南(5) 。佚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9)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10)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 , 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11)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12)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3),许君焦、瑕 , 朝济而夕设版焉(14),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15)?既东封郑(16),又欲肆其西封(17),若不阙(18)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 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19)人之力而敝(20)之 ,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21);以乱易整 , 不武(22) 。吾其还也(23) 。”亦去之 。

注释
 ?。?)晋侯:晋文公 。秦伯: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 , 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以,因为 。(3)?。河卸?,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 , 驻扎 。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5)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郑地 , 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6)佚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 。(8)辞:推辞 。(9)已:通“矣” 。(10)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11)陪:增加(12)行李:出使的人 。原写作“行吏”,后习惯写作“行李” 。(13)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 。尝 , 曾经;为,给予;赐,恩惠 。这句话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 。(14)朝济而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济,渡河 。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15)厌:满足 。(16)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 。封,疆界 。这里作用动词 。(17)肆欲西封:往西扩大边界 。意思是晋国灭了郑国以后,必将灭秦 。(18)阙:侵损,削减(19)因:依靠 。(20)敝:损害 。(21)知:通“智”,明智、聪明 。(22)以乱易整 , 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23)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 。其 , 表商量语气,还是 。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并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 。(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烛之武退秦师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 , 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地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 , 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 , 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 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 , 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 , 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关于“秦伯说”的解释:“秦伯说”的“说” , 一般都注为“同‘悦’ , 喜悦,高兴” 。“‘_悦’”是对的;但把“悦”解释为“喜悦、高兴”就欠妥了 。“悦”有“喜悦”和“悦服”两个义项 。细揣“秦伯说”的文意:秦伯听了烛之武的话后 , 虽有“喜悦”之情 , 但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意见,应解为“悦服” 。《尔雅·释诂》:①“悦,乐也 。”②“悦,服也 。”郭璞注:“谓喜而服从 。”“喜而服从”就是“悦服” 。从逻辑上推理,如果“说”为“高兴”的意向话,那么郑国签订了盟约就是高兴的结果,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所以“秦伯说”的翻译应是“秦伯(听后) 心悦诚服”

高一语文 必修一 (人教版)  , 第四课 烛之武退秦师,急?。。。。。。。。。。。。。。。。。。。。?/h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大兵压境,因为驻扎在不同的地方因此郑国可以去秦国游说 。而且秦与郑国没有直接的矛盾冲突,而晋国与秦都有称霸的欲望 。

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课文的教案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3
2.诗两首
雨巷................................................戴望舒 6
再别康桥.............................................徐志摩 8
3.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10
第二单元
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16
5.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18
6.鸿门宴............................................司马迁22
第三单元
7.记念刘和珍君..........................................鲁迅27
8.小狗包弟..............................................巴金32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 36
第四单元
10.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 杨兴 39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 41
11.包身工...............................................夏衍44
12.*飞向太空的航程............................贾永曹智 白瑞雪 52
表达交流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园丁赞歌 记叙要选好角度
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朗诵
梳理探究
 优美的汉字
 奇妙的对联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名著导读
《论语》
《大卫·科波菲尔》

必修二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荷塘月色.........................................朱自清
2.故都的秋.........................................郁达夫
3.*囚绿记.........................................陆蠡
第二单元
4.《诗经》两首

采薇
5.离骚.............................................屈原
6.孔雀东南飞 并序
7.*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第三单元
8.兰亭集序..........................................王羲之
9.赤壁赋............................................苏轼
1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第四单元
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
12.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表达交流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
 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
演讲
梳理探究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修辞无处不在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名著导读
《家》
《巴黎圣母院》

必修3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
2.祝福................................................鲁 迅
3. *老人与海 ..........................................海明威
第二单元
4.蜀道难.............................................李白
5.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
6.琵琶行 并序..........................................白居易
7.*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其二)
第三单元
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9.劝学 .............................................《荀子》
10.*过秦论............................................贾 谊
11.*师说..............................................韩 愈
第四单元
12.动物游戏之谜 ......................................周立明
13.宇宙的边疆 .......................................卡尔·萨根
14.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
表达交流
 多思善想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善待生命 学习论证
 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讨论
梳理探究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名著导读
《红楼梦》
《高老头》

必修4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窦娥冤...............................................关汉卿
2.雷雨.................................................曹 禺
3. *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第二单元
4.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
5.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6.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三单元
8.拿来主义.................................................鲁 迅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10.*短文三篇
热爱生命..................................................蒙 田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
信条......................................................富尔格姆
第四单元
11.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12.苏武传 .................................................班 固
13.张衡传 .................................................范 晔
表达交流
 解读时间 学习横向展开议论
发现幸福 学习纵向展开议论
 确立自信 学习反驳
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
 辩论
梳理探究
逻辑和语文学习
 走近文学大师
影视文化
名著导读
 莎士比亚戏剧
《谈美》

附录
中华文化精神

必修5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2.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3.*边城 ...............................................沈从文
第二单元
4.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5.滕王阁序.............................................王 勃
6. *逍遥游 ..........................................庄 周
7.*陈情表 ..........................................李 密

第三单元
8.咬文嚼字...........................................朱光潜
9.说“木叶”.......................................林 庚
10.*谈中国诗.........................................钱钟书
第四单元
11.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12.作为生物的社会 ...................................刘易斯·托马斯
13.*宇宙的未来.......................................史蒂芬·霍金
表达交流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
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
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
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
访谈
梳理探究
文言词语和句式
古代文化常识
有趣的语言翻译
名著导读
《三国演义》
《堂吉诃德》
迅雷下载:
下载地址1:http://down.rmedu.com/rmedu_UploadFile/2010077/%D0%C2%BF%CE%B1%EA%B8%DF%D6%D0%D3%EF%CE%C4%C8%CB%BD%CC%B0%E6%A3%A8%B1%D8%D0%DE1-5%A3%A9%BD%CC%B0%B8%BA%CF%BC%AF.rar
下载地址2:http://www.xkb1.com/upimg/xkb1/sanxianbajiao/20071018/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5)教案合集.rar
下载地址3:http://dx2.qiannao.com/servlet/FileDownload?vid=1&vid2=0&filename=//gzlzw/gzlzw/2010730160018.rar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案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多的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体会新闻写作的特例 , 揣摩、理解意蕴丰富的语言,感受作
者别样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注重情感体验,用诵读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紧紧围绕
标题设疑、解疑 。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思考战争对生命的毁灭,对人性的摧残;呼唤人性的
善良 。
【教学重点】
挖掘文本背后作者寄寓的思考和情感 , 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
【教学难点】
“奥斯维辛到底有没有新闻?”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搜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资料,小组内加以整合,完成对奥斯维辛的文字
介绍、图片展示工作 。
2.阅读本文,试着用一句话概况新闻主要信息,体会概括时与标题能否联系 。
3.阅读中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运用刚学过的批注手法记录下自己的宝贵思
想 。
一、创设情境:
1.学生展示合作完成的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介绍,包括震撼人心的图片,配
上《辛德勒名单》音乐,让学生入境 。
2、假如你是一名采访人员,来到这个曾经的集中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一切,
你会选择什么角度来报道奥斯维辛,或者你会将镜头对准什么呢?
二、研读文本:
1、标题设疑
本文的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疑问:为什么说没有新闻?
既然没有新闻 , 为什么还要写?
作者写了些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文本 。
2、解决第三问:“作者写了什么?”
镜头一:参观者的反应和神态
镜头二:奥斯维辛周围的自然景物
镜头三:废墟上的雏菊花
镜头四:年轻姑娘的微笑
3、总结
写法:正如焦点访谈所说的“新闻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有一类新闻,会把人类永恒不变的情感因素掺杂其间 ,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就是这类新闻的典范之作 。
角度:将镜头对准参观者的反应和奥斯维辛集中营四周的景物,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表现了一位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和道德责任感 。
4、回到开头的问题“奥斯维辛到底有没有新闻?”
一样的景点 , 一样的游客的震惊愤怒 , 这里阳光明媚 , 的确没什么新闻 。那作者为什么要写呢?用文中的话来说,“非写不可的使命感”齐读6段 。“这种不安的心情是什么?”担心人们遗忘历史 。
三、拓展延伸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罗森塔尔1958年写的,那我们今天读这篇新闻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罗森塔尔希望人们不要忘记历史,希望这类惨剧永远不要发生,可是这半个世纪来,人类又有过多少战争,种族之间经过多少野蛮的屠杀 , 人类怎样才能杜绝这一悲剧重演呢?
四、以《集中营生还者的一封信》结尾 。
希望同学们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同时 , 永远不要忘了培养健全的天性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 做一个大写的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课堂同步练习题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秦军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君之?。╞ó)也共(gōng)其乏困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秦伯说(yuè)失其所与(yǔ)
D.若不阙(jué)秦 , 将焉取之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2.下列句子,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
B.越国以鄙(边邑)远
C.行李之往来,共(同“供”,供给)其乏困
D.阙(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3.选出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
A.①无能为也已②且贰于楚也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B.①共其乏困②因人之力而敝之③何厌之有
C.①秦伯说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①敢以烦执事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失其所与,不知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6.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A16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2.4烛之武退秦师新(2)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位伟人曾说过“不会善待自己民族文化遗产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 。史书典籍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读史书就是去了解继承我们民族的文化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春秋时期,郑国一位叫烛之武的说客退秦师的事件 。二、阅读全文(一)创设氛围,合作学习1、本篇文章出自《左传》,对这同一事件在《春秋》里也做了记录,内容却仅仅是一句话,那就是“晋人秦人围郑”,请问同学们,这两部书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明确:《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书 。《左传》是为《春秋》作注的三传之一 , 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它以《春秋》所记的年代为次序记录史实 。

高一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翻译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 (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 , 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 , 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 , 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 那么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 , 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 (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 , (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文公恩惠,晋文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 , 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相互冲突的做法代替双方和谐相处,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