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为何可能是个陷阱?( 四 )


《现代性的隐忧:需要被挽救的本真理想》 , 作者: [加] 查尔斯·泰勒 , 译者: 程炼 , 版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年10月
在各种关于它的日常或流传在纷杂多样的商业、社会以及大众文化里的话语中 , 我们看到它被想象成一个本真性的存在 , 是关于个体最本质的真理 。 然而问题恰恰出现在这里 , 在福柯看来 , 人文主义中的“人”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被建构起来的一个形象 。 那些被提起的“自我”与其说是什么真实存在的本质 , 不如说是一系列知识和权力联合塑造的东西 。 也正因此 , 它才会在各种话语中显露出不同的模样 。
在某种程度上 , “做最真实的自己”或许是当下我们遭遇的最大陷阱 。 一方面就如韩炳哲所提醒我们注意的 , 在当代绩效社会里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压迫和剥削;另一方面就是这一被想象和建构的“自己”本身谱系的来路不明而可能导致的问题 , 以及当它被看作是一种本质性的自然存在时 , 它就不会再是解放的主体 , 而更可能会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打造的规定性牢笼 。
也正是在这里 , 福柯反对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身份认同运动背后的观念 , 因为当我们把某种身份或“自我”看作是我们的自然本质时 , 它也就必定暗含着新一轮的禁止、排斥和压制 。 因为任何本质都建立在有限的范畴之上 , 而它得以存在的根本手段就是简化与清洗 , 而真实的个体的复杂性要远远胜于这些单薄的范畴 。
“成为更好的自己” , 它始终都是一个美好的关于我们自身的愿景 , 但也正因此 , 我们更需要小心翼翼地去识别、观察和判断在这一自我管理中所涉及的诸多复杂因素 。 有一些是我们能甄别的、有一些则更加隐秘且不易察觉 , 除此之外 , 我们也要警惕那个被放置在遥不可及之处的“理想自我” , 以及当我们过分沉湎于对自我的迷恋中而忽视或是遗忘的更加复杂且迷人的世界 。
这个世界不是那个自然的环境或物堆积的空间 , 它是阿伦特所谓的人与人“in-between”所形成的空间 。 韩炳哲所看到的绩效社会其实是荒漠般的世界 , 是“无人”的 , 因为每个个体如原子般独立而不再与其他人产生连接 。 在阿伦特看来 , 这是人的世界走向衰败的开始 , 也是个体真正迷失的起源 。
作者 | 重木
编辑 | 走走
【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为何可能是个陷阱?】校对 |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