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津羽&在这里,世界遇见600岁的她!

Maria和Nadezhda,是来自俄罗斯的双胞胎姐妹,在上海当舞蹈演员,已经12年了。有一天,她们排练后,路过一个特别的地方,看到门口挂着一件美丽的衣裳,就走不动了,足足看了20分钟……
赵津羽&在这里,世界遇见600岁的她!
文章插图

这是一件昆曲的戏服,手工制作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这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古北市民中心的昆曲研习中心。在这里,她们遇到了赵津羽,一名昆曲澎派闺门旦演员,也是一位职业昆曲推广人。
赵津羽&在这里,世界遇见600岁的她!
文章插图

赵津羽&在这里,世界遇见600岁的她!
文章插图

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文汇报社联合推出“城市软实力讲述系列”百集微电影,讲述上海这座魅力之都的美好生活。第一季《爱上海的理由》第4集《昆韵》带你和600岁的她相遇,跟着两位“杜丽娘”走进水磨悠悠的浪漫生活。??
第四集《昆韵》
赵津羽&在这里,世界遇见600岁的她!
文章插图

师从国宝级昆曲大师张洵澎老师的赵津羽,从1996年起在上海普及推广昆曲。2007在长宁区虹桥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的支持下,在古北市民中心成立了 “昆曲澎派艺术研习中心”。在这方古色古香的昆曲天地里,赵津羽最大的梦想,就是将600岁的中国传统文化昆曲传诸四海。
赵津羽&在这里,世界遇见600岁的她!
文章插图

赵津羽&在这里,世界遇见600岁的她!
文章插图

这里是外籍居民占一半左右的国际化社区,每年她都要接待很多海内外朋友。当他们穿上昆曲的云衫,便被舞袖翻飞的逸趣吸引,当他们学习水磨腔,婉转吟唱,便渐渐沉醉于诗词歌阕的意境。一堂昆曲课的分享互动,成为了各国文化间的热烈交流。
赵津羽&在这里,世界遇见600岁的她!
文章插图

赵津羽&在这里,世界遇见600岁的她!
文章插图

“我们怀着好奇心,走进了昆曲的世界。”Maria和妹妹跟着赵津羽学习昆曲,昆曲的美妙旋律和舞姿,似乎和她们的舞蹈可以相通,她们渐渐被中国“百戏之祖”的魅力吸引,“我们真的着迷了。”
赵津羽&在这里,世界遇见600岁的她!
文章插图

赵津羽&在这里,世界遇见600岁的她!
文章插图

那天,赵津羽和Maria一起扮上了《牡丹亭》里的杜丽娘,面部妆容和头上贴片包头,足足花了3个小时。舞台上精美呈现的背后,是台下扎实辛苦的真功夫。
赵津羽&在这里,世界遇见600岁的她!
文章插图

包头过程中有几个重要工序——勒头、贴片子和戴头面。片子制作中,要用到“刨花水”,那是木匠用刨子刨出来的一卷卷刨花,经过开水浸烫,再加上揉捏,形成的黏稠浆汁,这就是古人用来打理头发的“摩丝”。每次演出前,化妆师都要用“刨花水”揉捏,梳理真发片,然后制作成一个个小弯片,贴在头上,类似铜钱的样子。
赵津羽&在这里,世界遇见600岁的她!
文章插图

赵津羽&在这里,世界遇见600岁的她!
文章插图

赵津羽&在这里,世界遇见600岁的她!
文章插图

赵津羽&在这里,世界遇见600岁的她!
文章插图

贴片子之后,就是戴头面,要戴上一整套的头上饰品,当戴到八九个时,头会有很大的负重感。赵津羽说,小时候,就是因为看到一张杜丽娘扮相的剧照,就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昆曲,其实美丽背后,也需“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