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电影《孔子》
所以 , 现代人都觉得好孤独 , 但是越是孤独的人 , 越是希望活在一个团体里 , 需要有一种认同 , identity 。 我前两年出版的《家国天下》那本书就是讲认同的问题 。 “认同” , 过去这个词很少讲 , 但是今天困惑着我们的内心 。 所谓认同就是 , 你和哪一群人、哪一个团体能够具有同一性 , 你是归属于它的?
这个问题很突出 , 因为个人 , 特别是中国人 , 很难支撑起一个完完全全独立的自我 , 你总是要认同 。 而中国又特别讲人情 , 即使在契约关系里面也是要讲人情 , 所以这个人情一定是和这些关系网络有关 。 你们可以看到 , 这些东西 , 我们前面说的五缘 , 恰恰是你喜欢也好 , 不喜欢也好 , 都不得不应对的 。
阎云翔教授做过最精彩的一本人类学研究 , 叫做《礼物的流动》 , 他说中国人送礼是大学问 , 只有在一个具体的生活实践当中 , 才会慢慢学会 。 送太多、送过分了 , 你亏了 , 你也不愿意吃亏;送太少了 , 被人看不起 。 老外永远搞不清楚送什么礼物 , 也搞不清我们这么复杂的人际亲戚关系 。 这就是独特的中国文化 , 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 , 你是在这个网络里面的 。
当然 , 它使我们不自由 , 但同时也让我们有了某些依靠 。 《你好 , 李焕英》成为仅次于《战狼2》的票房 , 我看了半天 , 从电影本身来说 , 很一般 , 但是为什么票房这么好?《你好 , 李焕英》恐怕某种意义上道出了我们的内心 。 在现代生活里面 , 我们和这个家有割不断的血脉关系 。 所以我想 , 传统并不是很抽象的东西 , 是实实在在的 。 这些网络让我们不自由 , 但同时让我们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不确定的时代里有了某种安全感 , 至少有一个暂时的避风港 。
本文图片
电影《你好 , 李焕英》
这里我要带出第四个故事 。 我通常在理发的时候喜欢和理发师聊天 , 他们来自各个地方 , 我很多社会的知识是在理发中获得的 。 有一次一个温州男孩子和我聊天 , 那时候靠近春节 , 他马上要回家 。 他说春节是个大事 , 为什么?因为他们会回到温州老家农村 , 离家再远的都会回去 。 他说 , 我们有一个活动叫“迎老爷” 。 你们知道什么叫“迎老爷”吗?今天只有温州、广东和福建的农村里 , 这种传统的风俗是保持最完整的 。 其中有一个习俗是 , 春节里一个村庄的人把隔壁村庄或者隔壁县某一尊很灵的菩萨或者神 , 借几天回来 , 这叫“迎老爷” 。
这个神、菩萨 , 浩浩荡荡进来的时候 , 谁来抬这个神?村庄里面有头有脸的人 , 大家都争抢 , 还要竞标 , 热热闹闹好几天 。 通过这种仪式 , 整个家族的人或者村庄的人 , 获得一种强烈的凝聚感 , 感受到我们不是一盘散沙 , 是一群“我们” 。 所以福建、广东有好多同姓村 , 家族的力量到现在很强大 , 他们到一、二线城市打拼主要靠家族 。 借钱可以到家族里面凑 , 不必到外面 。 借钱是不用打借条的 , 跟城市人不一样 。 我问 , 你们怕他不还吗?他说 , 不会 , 如果在家族里面失去信用 , 这个人和家族的关系就断了 , 因为没人再信任他 , 所以一般不会[不还] 。
所以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 这几十年出现的趋势 , 真的和西方有点不一样 。 80年代说现代化有三条铁律 , 这三条铁律是哈佛大学鼎鼎大名的社会学大师帕森斯说的——第一条是市场经济 , 第二条是民主政治 , 第三条是个人主义 。 三条铁律今天实现没有?见仁见智 , 我们这里不说 。 但是即使说实现了 , 你会发现和我们原来想象、期待的是两码事 , 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
- 林少娟|春节·乡音 | 方言里的春节,倒映着团圆,消融了风雪
- 技艺|碑林:春节里的“非遗” 新年里的“老味道”
- 晚报|习俗·讲究丨正月初一拜大年!
- |新华时评·从春节看文化自信丨团圆:拆不散的纽带,割不断的血脉
- 社论|无论身在何处,你我乡愁如一 | 春节社论
- 才能震|谢茂松:春节的文明原理与文明智慧——日新其德与可大可久
- 春节|市及肃州区图书馆春节期间“不打烊”
- 化学|春节童书推荐
- 中国网络电视台$2022世界福州十邑春节联欢晚会除夕面向全球播出
- 年俗|晋祠博物馆话年俗——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