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旧都的新春:春风调玉轸,淑气转金瓯

大年|旧都的新春:春风调玉轸,淑气转金瓯
文章图片

大年|旧都的新春:春风调玉轸,淑气转金瓯
文章图片

大年|旧都的新春:春风调玉轸,淑气转金瓯
文章图片

大年|旧都的新春:春风调玉轸,淑气转金瓯
文章图片

大年|旧都的新春:春风调玉轸,淑气转金瓯
文章图片

大年|旧都的新春:春风调玉轸,淑气转金瓯
文章图片

◎侯磊
侯磊 , 北京人 , 作家 , 诗人 , 昆曲曲友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硕士 , 热衷于研究北京史地民俗、碑铭掌故 。 著有长篇小说《还阳》 , 小说集《冰下的人》《觉岸》 , 诗集《白鹅的羽毛》 , 北京非虚构三部曲《声色野记》《北京烟树》《燕都怪谈》等 。
谈北京的春节 , 能谈的东西太多了 。 作为80后而言 , 长辈所讲述的老北京的春节 , 童年时的春节 , 和当下现在的春节 , 都不一样 。 习俗是始终在变 , 过年的习俗最能展现出一个时代的发展状况 , 及当时社会的主张和风貌 。 特别要看过去与现在有哪几方面的不同 , 这些本质上的区别造成了传统习俗的多样化 。
至今 , 北京八角鼓票房中流传着一首单弦牌子曲《新年乐》(又名《旧都新春》) , 是恭亲王奕的后人溥叔明先生 , 在一九四七年冬写成的 。 全篇用了十五个曲牌和辙韵 , 囊括了十三道大辙和两道小辙 , 讲述了旧京春节时的景象 。 因此 , 本文适当引用这首《新年乐》中的片段加以解释 , 并追述那种逝去的生活 。
过年要辟邪:巫文化的残存
转眼间到了三十儿兴高采烈 , 到清晨起来就将对子贴 , 在门旁悬起了文武门神爷 , 为挂灯高凳去把钉子揳 。
——溥叔明《旧都新春》
过年有个说法 , “年”是个怪兽 , 它也叫做“夕” 。 我们得把年过了 , 夕除了 , 才能来年有好日子过 。 这类故事不是很有根据 , 但就过年而言 , 人们辟邪、祛除妖魔鬼怪的风俗 , 是一直都有的 。 贴门神爷、贴对子、放爆竹 , 这些最初都是为了驱邪 , 后发展成为了增加喜庆的气氛而作 。
王安石《元日》一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瞳瞳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 。 ”说的正是这些 。 何为“总把新桃换旧符”呢?
挂桃符即贴门神爷的前身 。 古人认为桃木有辟邪的功能 , 过年时找两块桃木板 , 写上“神荼”“郁垒”或画上神像 , 挂在大街门前 , 认为可以辟邪 。 后来用贴纸代替了桃木板 。 唐代以后 , 有贴秦琼、尉迟敬德像作为门神的 。 门神是始终贴在大街门上的 , 过年时要把旧的揭下来 , 换上新的 , 还有贴对子、春条 , 贴福、寿字 , 贴窗花等 。 四合院的影壁上 , 会贴“鸿禧”或“迎祥” , 买卖家会贴“招财进宝”“日进斗金” 。 有人习惯把福字倒着贴 , 认为是福到了 , 这没有一定之规 。
从前在大年三十的头几天开始 , 会零零星星听到各种爆竹声 。 爆竹最主要的是鞭炮 , 小型红色的叫做小鞭 , 大一号的叫钢鞭 , 有五百响、一千响、一万响多种 。 这是为了听响 , 而不带响只呲花的就叫放花 。 过去还有用纸折叠后蘸了油的纸花 , 燃放时沿着胡同码放成一排 , 一点燃一串都燃放了 , 非常好看 。
白天 , 孩子们会把鞭炮一个个从线上拆下来 , 拆成一个个的小鞭炮 , 离得老远用香点燃了燃放 。 香是中间有一根木杆的香 , 木杆是红色 , 而香是绿色 。 这种香燃的时间比较长 。 小孩子把鞭炮放在台阶上 , 蹑手蹑脚地过去 , 点了就跑 。 只听啪一声 , 燃放了 。 胆子大的敢用手拿着 , 点燃了往外扔 , 也有的会把小鞭炮掰折 , 露出中间的黑色火药 , 当呲花一样放 。 还能把两个鞭炮都掰开 , 对着一起点 , 起名儿叫“老头儿呲老太太” 。 放炮与经济生活是有关联的 , 贫穷的人家孩子放不起整挂的鞭炮 , 有也舍不得 。 80年代起有了各种简单的花炮 , “红龙”“绿龙” , “钻天猴”“闪光雷” , 还有个小型的花 , 都是用手举着冲着天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