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老人过年回已故父母老宅推门大哭:睹物思人,到底是种什么心绪?

当事|老人过年回已故父母老宅推门大哭:睹物思人,到底是种什么心绪?
文章图片
老人回老宅
山东烟台一六旬老人过年回已故父母老宅推门大哭的一段视频引发人们对睹物思人心绪的感慨 。 要知道媒体叙述的核心脉络是:父母已故 , 老宅破旧 , 老人回乡 , 触景生情 。 说到底 , 如果不论具体的叙述 , 仅就事情的样板来看 , 总觉得这样的情景人人都要遭遇 。
之所以这样讲 , 并不在于“还乡者”都要表现得如此深情(言行上) , 而是作为“还乡者”在面对物是人非的情景时 , 大概总会反刍“时间的味道” 。 尤其对于“告老还乡者” , 因为自身已经跨入生命的回溯阶段 , 所以更容易出现类似“推门大哭”的深情时刻 。
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里有一个关于情欲的敏锐观察:“许多歌谣与旋律描述的情人的不在 。 ”它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述说情人远去的失落 , 因离别而起的愁绪 , 与孤寂守候的难熬 。 可事实上 , 但凡一个人对生命本身开始热爱和敬畏时 , 那么面对所有情感都可能走向情不自禁 。
不过很多时候 , 人们的情感不总是强盛的 , 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催动起来 。 就拿“老人过年回已故父母老宅推门大哭”的事情来说 , 可能当事老人始终都在思念已故的父母 , 而回到老宅的那时那刻 , 属于心绪被推到极致的情况 。
事实上 , 类似“老人过年回已故父母老宅推门大哭”这种情景是比较常见的 , 只不过多数情况下 , 当事人不见得都把心绪表现出来 。 这使得出现内外打通的范式时 , 自然就会被特别关注 。
在这个意义上 , 显然“老人过年回已故父母老宅推门大哭”的事情被戏剧化 。 一方面 , 当事老人声泪俱下的行为是在自我对话;另一方面当事老人的行为被作为新闻素材导入现实场域中时 , 也对普遍性的睹物思人心绪进行了唤起 。
【当事|老人过年回已故父母老宅推门大哭:睹物思人,到底是种什么心绪?】海德格尔如此写道 , 人是“他(她)的起源的顺从者” , 只有那“悠久的起源”才使得人成为“有家的” 。 虽然海德格尔所要表达的意思更注重精神意义的“有家的” 。 但是我们深知要想实现这种生命理想 , 首先要抵达对肉身生命的回望和怀念 。
要承认 , 多数人对世事的觉解都只停留在经验性层面 , 也就是多半只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固有的成见在解释周遭 。 并且更为不可回避的是 , 绝大多数人的心性都差不多 , 好的和坏的 , 也都能被总结性的描摹出来 。
毫不夸张地讲 , 即便每个人总说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生命存在 。 但是回到人性的集合里 , 没有人可以跳出集合独立存在 。 在这个问题上 , 如果说可以做到平复生命本身 , 大概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所言的“在踌躇的时域里 , 存在一些持久的东西”算是很好的镇定剂 。
就比如很多人在看待“老人过年回已故父母老宅推门大哭”的事情时 , 觉得老人是想父母了 。 实际上这只是逻辑表象 , 因为对于“物是人非”的更准确表达为“情是物非人非” 。 因为对于所有人来讲 , 最难改变的就是情意本身 , 虽然情意会变淡 , 但是那时那刻存在的记忆却是永恒的 , 起码就个体的生命长度来讲 , 可称之为永恒了 。
因此谈到睹物思人 , 触景生情 , 从根本上来讲还是情意在先 , 而后才是人和景的问题 。 就此而言 , 即便“老人过年回已故父母老宅推门大哭”的事情以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 , 但是我们依然只能看到形式的部分 , 而对于老人和他父母的故事 , 终归是个私人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