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隐居乱象上万人隐居终南山,真的是远离世俗当地村民却直摇头



终南山$隐居乱象上万人隐居终南山,真的是远离世俗当地村民却直摇头
文章插图

快节奏的生活,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身心的巨大压力与反复的挣扎,逼得人喘不过气。于是有人开始放慢脚步,有人准备暂时逃避,他们不约而同地来到终南山,远离世俗的纷扰,回归自然的怀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沉浸于林间鸟儿的欢鸣声中,享受劳作的大汗淋漓。可是当隐居的数量达到了上万人这样庞大的规模,让人不禁怀疑:他们真的都是为了远离世俗吗?当地村民对此直摇头地给出了答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终南山$隐居乱象上万人隐居终南山,真的是远离世俗当地村民却直摇头】

终南山$隐居乱象上万人隐居终南山,真的是远离世俗当地村民却直摇头
文章插图

终南山,藏于陕西省境内秦岭山脉的中间位置,层层山林也掩映不住它的神秘与悠然。它坐落于古城长安的南边,是《诗经》中“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寓意高寿的南山,是卢藏用升官发财的捷径南山,是道教传人居山修道之地。从古时起,就有很多文人墨客为了远离俗世、躲避战乱,来到终南山过隐居的生活。直到现在,终南山也是少有的全国范围内乃至全世界还存有隐士的地方。在现代的发展和维护之下,终南山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还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入选世界地质公园。

终南山$隐居乱象上万人隐居终南山,真的是远离世俗当地村民却直摇头
文章插图

自古以来,终南山就有隐逸的传统。早从西周时期的姜子牙,晚至清末民初的印光、虚云等高僧大德,隐士文化盛存于终南山。尤其是隋唐时期,大批文人士大夫流连山水,隐迹终南山。比如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当时就隐居在辋川,留下了《山居秋暝》等描写终南山的著名诗篇。近代之后,隐逸传统逐渐衰落,了解它的人也越来越少。而在历史上,隐居终南山的人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拒绝服务于新政权的士大夫阶层;第二种是为了躲避战乱寻求安稳的普通百姓;最后一种是采取“曲线救国”策略,即“终南捷径”,为致仕而暂时隐居的知识分子。到了现代,专心隐居的人们不再是曾经的政治坚守者,也不是“终南捷径”投机者,他们只是隐居山林的出世者,所以不算严格意义上的隐士了。

终南山$隐居乱象上万人隐居终南山,真的是远离世俗当地村民却直摇头
文章插图

他们有的是出于对生命的参悟,有的是为了体证佛法,有的是为了专心研习学问,有的是为了长寿养生,还有一些只是单纯地调剂原先枯燥杂乱的生活。将现代隐居人群进行分类,得到的是第一类是已经退休的中老年人。他们早年在机关单位工作,见惯了城市的社会斗争,不再有奋斗的精力,只求未来安稳的养老生活。第二类是生活迷茫人士。他们饱受生活的艰辛和人生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内心极度渴望一片宁静之地,让他们可以暂时忘掉现实,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但往往因为现实的压力和对世俗的眷恋,他们又重新回归现实社会。第三类就是单纯的体验者。他们上山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前来游玩,体验生活以丰富自己人生阅历。

终南山$隐居乱象上万人隐居终南山,真的是远离世俗当地村民却直摇头
文章插图

美国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亲身探访终南山,专门著了一本《空谷幽兰》,描述了中国现代隐士的历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此影响下,许多或成功、或厌世、或受挫的人纷纷来到终南山,重新寻找生命的价值,获得内心的平静。来终南山隐居的人来自天南海北,跨洲越洋,年龄也有参差。其中不乏为了信仰而来的和尚尼姑、道士居士,也有只为平静生活的普通人、刚踏出校园的年轻人,还有来自国外的日本人、韩国人、法国人等。只为纯粹的隐居生活,大自然和当地居民都是敞怀欢迎的。可是逐渐地,开始出现了假避世的人群,他们的暂时避世,只是为了更好地在俗世中挣扎奋斗。当他们达到目的离去,就只留下被严重影响了生活宁静的真正隐士。一批又一批的媒体团队,为了满足世人的好奇心,翻山越岭来到终南山,寻找隐士足迹,揭秘隐士生活和他们的内心世界。还有一些户外爱好者,无视当地隐士的禁忌和文字告诫,到处乱丢垃圾,未经允许采摘隐士们赖以生活的蔬菜瓜果,宛如一个个无礼的闯入者,严重扰乱了隐士们的生活秩序。不少隐士被迫搬离终南山,寻找其他清净之地。